[摘要]醫德信念教育在醫德的“知、情、意、行”中處于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本文針對醫學院校的目前醫德教育存在三個分離的問題,提出了加強醫學生醫德信念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醫學生 醫德信念 教育方法
醫學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未來的生力軍和骨干力量。培養醫學生堅定的醫德信念,有利于醫學生良好醫德品質的形成和醫德境界的提高,不僅對他們的成長成才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文對加強醫學生醫德信念教育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加強醫德信念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1.醫德醫風建設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當前醫務界的醫德醫風建設主流是好的,但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一些令群眾不滿意的現象,情感缺乏、愛心缺乏、責任缺乏的現象仍較為突出。而收紅包、搭車開藥、漫天收費、接受請吃等問題更是受到社會強烈譴責。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之一,迫在眉睫。
2.當代醫學生的醫德信念亟待加強。近些年來,高等醫學院校的德育工作盡管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絕大多數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較好。但也有一部分醫學生存在道德困惑,相當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危機、理想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弱化、團結協作觀念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有的醫學生對醫學職業人員的醫德要求認識不夠,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只知道學醫可以更容易掙到錢,價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
3.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加強醫德信念教育。2001年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寫到: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和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現階段,要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各行各業共同努力,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行業行風建設。這無疑也包括要加強醫德信念教育,不斷提高醫學生的道德素質。
二、當前醫科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問題
醫學院校在德育改革過程中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仍存在著“三個分離”的情況。
1.醫學與德育分離。醫學研究的是人,醫學要達到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類健康,防治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就不可回避人的自然、思維、社會三種屬性,這就決定了醫學與社會、文化的必然連接。因而醫學人文類的德育必然屬于醫學應有之義。然而,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緊張,大部分醫學院校沒能正確處理好醫學德育與醫學業務教育的關系,二者呈割裂、分離狀態。
2.德育中“知——信——行”環節分離。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灌輸,把知識點、理論點的德育知識傳授給了學生,在考核中側重死記硬背,誰背得多,記得牢就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德育成績。而對于學生所背下的這些道德知識是否真信、是否真行?就無法去考察了。
3.德育教學與實踐分離。在“兩課”等德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學內容離開社會實際和學生個人實際,教學大綱“圣人化”,這使得醫學生難以完成德育實踐的體驗。老師講授內容有“千篇一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究味,與醫學專業相關的案例教學又不多,很容易讓醫學生誤以為所學的德育課程與自己的專業知識、將來的就業關系不大,因此對德育課程不感興趣,應付著拿個學分了事。
三、醫學生道德信念教育途徑和方法
1.明確信念是醫德教育的最終結果
醫德信念是醫務人員在已經形成的一定的醫德認識、醫德情感和醫德意志的基礎上,其內心逐步養成的一種實踐醫德義務的真誠信仰、強烈責任感和執著追求。在醫德品質中,知、情、意、信、行諸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但就醫德信念的特性而言,它始終居于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個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是衡量一個人道德面貌、思想和行為一致、言行一致的主要標志。過去,我們把提高醫學生的道德認識作為道德教育最終結果,結果發現相當醫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卻無法從行動上去落實。分析原因,并不是因為醫學生對行為本身的善惡缺乏道德上的認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失落或動搖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應有的道德信念所致。這說明要使自己真正成為有醫德的人,僅有醫德上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堅定的醫德信念作支撐,那么就很難成就“精于醫術、誠于品格”的人間大醫。
2.創新教學方法,開辟多種德育途徑
要促進醫學生內在心靈的健全發展,則必須提高醫學生的關于醫德的“知、情、意、信、行”的整體生長,這就必須加強教學改革,開辟多種有效的德育方式。
(1)案例教學法。醫學德育是從職業定性上培養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務工作者,而不是培養哲學意義上的“圣人”。恰當的案例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別是與醫學相關的生活例子,對醫學生的影響會更大。
(2)開展道德討論。當代社會是一個道德觀念多元的社會。組織醫學生對當前的一些熱點、疑點、難點問題進行充分的道德討論和情景摸擬,有利于幫助提高他們的辨析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增強道德信念。
(3)將網絡作為醫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網絡由于其全球性、交互性、開放性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便利,醫學院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網絡來開展工作。應建立以醫德教育為主的網站和版塊,如“大醫精誠”、“醫學與人文”、“醫者風范”等。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醫學生們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組織專題討論,通過師生交流、學生交流,達到自我教育。要摸清醫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況,對癥下藥,增強他們的免疫力,自覺抵制網絡上“西化”滲透和腐朽思想的侵蝕。要開展“網德”教育,構建規范的網絡道德,以引導醫學生正確的網絡行為。
3.加強醫德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確信和執行道德
醫學院校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組織學生開展“送醫送藥活動”、“義診”、“義務獻血”、“青年志愿者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醫學生初步明確為醫者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在進行“倫理查房”時,由醫學倫理學教師帶領學生進入醫院進行實地教育。讓學生對醫德不僅有理性認識,而且有感性的直接觸動,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醫德實習階段,是醫學生用醫德理論指導醫德實踐的飛躍階段,也是醫學生未來醫德品質確立的實踐基礎,因此特別要重視。要讓學生在醫療實踐中真正體會和認識自己與病人、自己與同行與社會的道德關系,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道德責任,從而培養自己的情感和習慣,鍛煉自己的意志,堅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醫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白瑞婷.醫德信念教育[J].醫藥產業資訊.2006.5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右江民族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