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武術運動的特點,闡述了武術運動的速度特征,提出了影響武術運動速度快慢的因素,從而為加快武術運動的速度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
[關鍵詞]武術 運動速度 決定因素 移動速度 動作速度
運動速度的快慢是武術運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一般的技擊運動中只有“快”才能“得機得勢”,有效地利用對方的破綻,抓住機會攻擊對方,或有效地避開和化解對手的攻擊。在非太極拳的套路運動中,也只有“快”才能充分表現出攻防意識和武術運動特有的氣勢和風韻,才能做到勇猛、剛健,取得好的表演效果。同時,快速運動能使套路運動對人體具有更大的鍛煉價值。因而在內容極為豐富的武術運動中,除運動形式特殊的太極拳、拳術套路要求“緩慢均勻”外,幾乎所有的拳中都把“快”看成克敵制勝或提高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武術理論就提出了“動如脫兔”、“拳似流星”的要求。研究武術運動中速度在表現形式上的特征,分析影響武術運動員快速運動能力的因素以及尋求由此提高運動員快速運動能力的訓練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武術運動的速度特征
有關理論將人體不同的速度運動劃分為:位移速度、動作速度、反應速度。三者不僅表現形式不同,各自生理生化及有關的自然科學基礎也不相同。在徑賽、游泳等項目中速度能力的強勢主要體現了單位時間內人體移動距離的長短,這種速度被稱為位移速度。而武術運動中速度能力的表現與此不同,它主要表現在運動過程中,肢體繞關節運動的角度上,這種速度被稱為動作速度。武術運動中這種動作速度遠遠高于徑賽、游泳等項目中的運動速度,所以武術運動有其獨特的速度特征。無論是在套路運動還是技擊對抗中,整個人體閃展騰挪的快慢一般都低于9-10米/秒的徑賽速度。只要方法正確,起動及時,正常發揮水平,就基本可滿足實戰這種位移速度運動的要求。實戰對抗中,運動員往往依據對方所處的勢態和技擊方式決定和實施自己的進攻和防守。在瞬息萬變的勢態中,為保存自己和抓住戰機,運動員必須及時準確地判斷對方的行為和意圖,對對方的任一舉動產生及時而必要的反應,才能迅而果斷的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綜上所述,武術套路運動中速度主要表現為動作速度,而技擊對抗中,速度則主要表現為動作速度和反應速度。
二、動作速度和反應速度的因素
1. 肌肉力量與動作速度
按肌肉活動的性質可將人體肌肉力量分為靜力性力量和動力性力量,動力性力量,動力性力量又分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
由于武術運動中速度不是以表現整個人體的位移為主,而是表現在完成實戰動作的快慢上。所以下肢動作的速度水平也不是主要表現在支撐腿上,而是表現在非支撐腿的屈伸、擺合、掃轉上。下肢進行快速運動時,除下肢本身所形成的阻力外,基本上是在無附加阻力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武術運動中決定下肢動作速度優劣的力量素質主要是速度型而不是重量性的力量素質。拳術運動中上肢也是在無附加條件下進行運動的,手持短的器械如蛾眉刺、匕首等,在運動中產生的阻力也較小,因而在這類運動中影響上肢運動水平的力量素質,也是上肢肌肉的速度性力量素質,而不是重量性素質。
2.關節靈活性與動作速度
武術運動的一大特征是肢體活動幅度大,要求肢體在較大的空間范圍內具有快速的運動能力,使原動肌的能力充分表現出來,提高肢體運動的空間范圍和角速度水平。
在決定關節靈活性大小的因素中,經訓練作用,可變性最大的是分布在關節周圍的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其次是關節韌帶的伸展性、關節囊的松緊度。盡可能發展跨關節的肌肉及附著于關節周圍的韌帶的伸展性及關節囊的松緊度,是提高動作速度的有效途徑。
3.耐力與速度
耐力是肌體長時間克服運動活動過程中體力疲勞的能力,它有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之分。耐力的好壞與肌肉耐力和內臟器官的耐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耐力增長可以使大腦皮質長時間保持興奮與抑制節律性轉換的加強,這樣就有助于速度素質的提高。
4.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性、靈活性、興奮性水平與動作速度和反應速度
人體的任何活動多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進行的。肌肉的張弛與收縮的快慢,除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外,主要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各中樞之間的協調性高,各協調肌群之間與對抗肌群之間的協調關系就得到改善,完成動作中膈肌群按照各自的特定工作方式進行準確地及時地收縮式放松,降低因對抗肌群不適當的緊張而產生的阻力,因而有利于發揮動作速度。
5.專門性知識和經驗與反應速度
人體完成反射活動必須經過中樞對外來信息的分析、綜合、加工等處理,中樞才能產生對肌體行為方式的正確指令,尤其是在對抗性的運動中,代表對方井貢方式、防守狀態、所處位置等信息,必須經過中樞較為復雜的處理過程而產生調節指令。影響這個調節過程的除了神經中樞本身的機能水平外,更為重要的就是有關的專門性知識和經驗,如攻防技術及戰術經驗。
6.能量供應與動作速度
人體運動需要能量供應,而且動作效果的優劣、運動成績的好壞直接來源于能量供應水平的高低。人體能源供應形勢一般分為三種:以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為能源物質,供能過程中不消耗氧也不產生乳酸的“非乳酸能”,以糖、脂肪及某些蛋白質的分解物為主要能源物質,供能過程必須消耗氧的“氧化能”。
套路與技擊運動中能量供應非常相似,都是以非乳酸能供能為主,再過渡到以乳酸供能為主。非乳酸能、乳酸能供能水平越高,機體運動中單位時間內所獲得能量越多,動作運動水平越高,但是乳酸能供能時,機體作用隨其累計量的逐步降低,因此人體消除和耐受乳酸的能力越強,乳酸供能水平越高,機體保持快速運動的能力也越強。無論是在套路還是技擊對抗中動作速度水平也會越高。
7.技術水平與動作速度
所謂技術是指能充分發揮人的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高主要表現為完成動作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合理性、科學性,動作熟練甚至達“自動化”程度。完成動作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實效性,在追求動作速度的武術運動中,則可表現為獲得較高的動作速度。反之,動作不合理,缺乏科學性,則將阻礙機能能力的最大發揮,表現為運動水平低下。動作熟練達“自動化”程度,可使動作更加協調自如,能量利用也就更加經濟了。從能量供應的觀點來看,能量利用越節省,運動效果也越好,這為在整個套路練習中和較長時間的實戰對抗中,保持較高的動作速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由此可見,武術運動的速度特征主要表現為動作速度,運動速度的能力取決力量、靈活、協調性、速度耐力和技術水平等身體素質的發展水平。在運動訓練中,要根據以上的特征和因素針對運動員自身特點,區別對待,并進行針對性訓練,繼而協調各因素對速度的影響,達到充分挖掘機體最大潛力,從而提高運動員的對抗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贛榆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