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如何在《定軸輪系轉向》一節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法,將教與學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傳授知識與提高能力統一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定軸輪系轉向》 研究性學習 教學應用
研究性學習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根據同學們的愛好、特長與志向,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取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借助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并綜合應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活動。它是以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為目的,是注重學法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下,部分學生能機械地接受一部分知識,尚不能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發揮,學習毫無生氣和樂趣,尚不能把“要我學”和“學會”變成“我要學”和“會學”。 在《定軸輪系轉向》一節中,知識點較多,容量大,有的地方難度也較高。如本節涉及到外嚙合圓柱齒輪傳動、內嚙合圓柱齒輪傳動、圓錐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的轉向規律,轉向的判別方法;在判別方法中又有標注法、計算法、左右手法則等方法。這么多的知識點要在45分鐘內,使學生從了解到掌握,亦非易事。但只要能創設一定的教學條件,采用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力爭成功。
研究性學習主要以研究問題為載體,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討論、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其教學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研究教材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一般源自課本,但又高于課本。因此,教師要潛心鉆研教材,感知教材內容。要善于在已知、未知的聯系中,基于教材、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潛力的發展區,發展具有研究探索性的問題。本人將這一節教學內容劃分為四個模塊結構:圓柱齒輪傳動轉向模塊、圓錐齒輪傳動轉向模塊、蝸輪蝸桿傳動轉向模塊、輪系轉向模塊。設計成以下五個階段:
(1)圓柱齒輪傳動轉向的研究性學習
(2)圓錐齒輪傳動轉向的研究性學習
(3)復習蝸輪蝸桿傳動轉向的判別方法
(4)輪系轉向的研究性學習
(5)鞏固練習
二、情境創設
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創造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的研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美國創造力專家托蘭斯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因此,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充分動用發問的技巧,設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
例如:“定軸輪系轉向”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先將有關模型全部放于教室讓學生有較深的直觀感受,創建學習氣氛,創設問題環境。
教師:圓柱齒輪傳動中,一對齒輪嚙合時主從動輪轉向怎樣?
學生:外嚙合時相反,內嚙合時相同。
教師:內嚙合齒輪的對數對從動輪轉向有無影響?
學生:無。
教師:兩對齒輪外嚙合時主從動輪轉向怎樣?
學生:相同。
教師:n對齒輪嚙合時從動輪轉向怎樣?
學生:不太容易總結。
教師:圓錐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中從動輪的轉向怎樣判斷?
學生:似乎比較難判斷
這樣學生就逐漸進入了自主探索的境地。
三、問題的提出
根據心理學研究:如果所提問題太難,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回避心理,太簡單,又激不起學生的興趣,故教師提問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則,做到難度適宜,問題適量。根據教學內容的五個模塊結構,我由淺入深地設置以下問題:
(1)判斷a、b、c三個圖的從動輪轉向(實線箭頭為已知的主動輪轉向,虛線箭頭為判斷出的從動輪轉向)。

(2)圓柱齒輪傳動轉向有什么規律?
(3)判斷d圖中圓錐齒輪傳動的從動輪轉向。
(4)判斷e圖中蝸桿的轉向。


(5)判斷f圖中各從動輪的轉向。

我們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還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上下工夫,自己提出問題,研究性學習中的做法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
四、研究探究
即學生對各種資料、信息進行分析,歸納,討論,并得出結論。大量的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學生的全員全程積極有效的參與。因此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研究的情境,創造和諧寬松的氣氛,適時、適度點撥,巧妙地加以引導,讓學生越辯越明,越理越清。學生通過對5個問題的研究、討論、歸納,總結出定軸輪系中各齒輪轉向的判別方法。
實踐證明,本節課內容采用研究性教學法與傳統的灌輸法相比,研究性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非常濃厚
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具體內容,靈活地應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在運用研究性教學法時,還有其它教學法加以輔助,即“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我在本節課中,還應用了直觀教學、引導教學等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