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育如何貫徹和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
[關鍵詞]體育文化 素質教育 教學質量
一、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
體育學科在學生素質培養及完善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其地位也無可替代。體育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顯著差別之一就是學生必須先承受一定量的運動負荷,在學習掌握一個動作技術前都要經過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而教學訓練中各個不同的環節必須有相應的各種意志品質的支配才能達到最后動作的準確性、節奏性和協調性,從而達到自如化。學生是有差異的,素質不可能統一,應當尊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體育教學在素質培養方面所具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體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面向全體學生。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要接受體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貫穿“素質培養”的思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定位。學生在學習掌握一種新技術動作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失敗,通過教師的幫助、鼓勵以及心理狀態的調整,最終才能取得成功。學生只有認清自我,找準問題,才能提高成績。
3.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向上的情感。體育運動項目中沒有絕對的第一,只有“更高、更快、更強”。
4.能樹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體育運動大都具備集體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學生在激烈的集體對抗過程中,或者教師的適時總結中,會認清自己的任務、位置,尊重他人的勞動并能夠容忍他人的失誤,從而逐漸培養一種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二、加強體育文化素質培養,適應素質教育要求
素質教育不同于“應試教育”和“精英教育”,它具備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截然不同的幾個特征。
1.全面性。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而非特定的階級、階層或特殊的群體與個體。
2.個體性。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正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他們人盡其才,學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和提高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
3.均衡性。素質教育倡導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身體教育,又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與提高。
4.發展性。體育教育與人的生命共始終,學生真正掌握一兩種今后能長期從事鍛煉的項目和必要的鍛煉知識,科學地自覺進行鍛煉,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走自我發展與完善之路。
基于以上的一些認識,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但其中的規律值得研究,體育教學中應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這幾個特征。對體育教學而言,可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 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和諧,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油然而生;在體育教學訓練中,情緒低落往往導致發生傷害事故。這時教師如果能耐心指出學生動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適時地做正誤動作的對比示范,并加以引導和鼓勵,他很可能就會集中精神,仔細揣摩動作要領,鼓起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所學動作;反之,如果教師粗暴指責或譏笑、諷刺、挖苦學生,這就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引發自卑感,使其喪失信心或產生逆反心理,對老師產生反感,進而對體育課產生厭惡。尤其是對一些基礎較差、體質較差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幫助和支持。師生都應將不良情緒甩到教室、訓練場外,情緒高昂、精神抖擻地走進課室和訓練場館,讓課堂沐浴在和煦春風之中。
2.要熱愛學生,以愛育愛,以德育德。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教師對學生的摯愛和期待,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推動他們刻苦、頑強地學習。另一方面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堅定不移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決不遷就和放任自流。
3.教學內容的取舍。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也包括“后進生”在內。而大部分“后進生”其實只是針對競技體育而言的,他們在別的體育項目(如群眾性的健身運動)中,可能會有發展的空間。另外,男女生的差別也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內容中應適量壓縮競技體育內容,增大群眾體育項目比重,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內容可有適當的變化。防止出現教學盲區。
4.教學手段的改進。在現有條件下,大力提高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盡可能的采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利用計算機技術,采用課件教學。課間的素材可從國內外比賽中截取,對比分析,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示范動作的標準性也得到了保障。
5.合理安排比賽。通常情況下,體育比賽能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但在某些情況下,當預期比賽將要失敗時,學生就可能改變努力方向或根本就不思進取,考場作弊就是典型的例子。事實上,比賽的優勝者只是少數,對經常體驗失敗滋味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必然受到損傷,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隨之降低。所以我們在組織體育比賽時:首先,比賽活動要適量;其次,可以考慮按水平的高低進行分組比賽,使每類學生都有獲勝的機會;第三,對比賽結果的評判,既可以采用絕對分作為標準,也可適當考慮以提高幅度作為標準,從而使差生也有獲勝機會;第四,比賽的組織、安排以及裁判等工作,在可能情況下多吸收學生的參與;第五,鼓勵學生自發性的比賽活動,從時間、場地、器材等多方面提供盡可能的幫助。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靈活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試制度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不要考試,這是一種誤解。實施素質教育不是要廢除考試制度,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實現考試制度的科學化。現行的體育課考核方式是在體育課結束時舉行考核,考核完成之后,學生實際上已經與體育課脫離了聯系。為引導和鼓勵學生長期堅持體育活動,體育課的考核時限可適當放寬,以修滿學分為止,體現素質教育的發展性特征。
三、結束語
筆者認為,體育教學應從“育人”的目標出發,堅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備課,將“素質教育”的思想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以提高學生身體及心理素質,培養及完善學生的人格為己任,促成學生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培養獨立從事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
[2] 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6月13日發布).
[3] 伯巍.“教育心理學原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
[4] 林輝蓉.學分制條件下加強體育教學的思考.重慶市中專學校論文交流.2002.
(作者單位: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