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教師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職后教育三個階段,分析影響邊疆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探究邊疆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并依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對策。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 因素分析 思考與對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發展日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9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面向21世紀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明確“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有學者根據科爾文、凱米斯、利伯曼及舒爾曼等人的意見,提出教師專業化應具有的特征:(1)專業知識與技能;(2)專業道德或專業精神;(3)專業訓練與發展;(4)專業自主;(5)專業組織。1996年,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以“加強變化世界中教師的作用”為主題,強調了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專業性。當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專業化發展也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我國邊疆地區,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也極力推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從教師素質提高入手,加強教師培訓,注重教師對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等。但由于缺乏對邊疆地區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因素的深入分析,使得教師專業化發展狀況并非令人滿意。本文主要通過對影響邊疆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探討邊疆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
一、職前教育因素分析
1.師范教育缺乏支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體系
我國中小學80%~90%的教師是師范院校培養的,我國的師范教育體系在體制上是定型的,封閉的。表現為突出師范性,忽略學術性,偏重知識傳授、學歷教育,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從世界范圍內的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比例來看,專業課占35%,普通文化教育課和教育理論課均占25%,教育實踐占15%。我國師范教育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就更小,并且教育理論學科設置不合理,課程陳舊,比重較低,缺乏理論與現實的聯系,注重培養的是技術型教師,忽略教師的綜合性。師范生在專業活動中,多限于進行“教師基本功比賽”,如“三字一話”、教學口語、實驗演示、自制教具等,而將專業活動中富于創造性的一面排斥在外,使師范生只能滿足于技能、技巧熟練的“教書匠”。這樣實際上難以起到為教師做好專業化發展的職前準備的目的。
2.非師范教育難以保證教師專業化發展
邊疆地區由于生活條件艱苦,缺乏教師人才,在選拔新教師時起點較低。如:規定具有中專(部分地區)、大專及以上學歷,并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無論所學專業,都可參加選拔。面向社會選拔教師,可以不再拘泥于師范院校范圍內,使那些有志于教育事業的具備教師資格的社會其它成員加入。但由于獲得教師資格證的標準較低,而教師招考時,為尋求公正,是以卷面成績為主,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考核注重的是外顯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話、三筆字、教學組織能力等),對內隱的教師專業道德、職業發展信念的考核顯得無力。目前,我國師范生教育教學實習一般為六周,有的師范院校甚至把實習下放,由學生自行安排。這樣,使學生對教師角色的體驗,對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的喚醒都受到影響。而非師范生由于缺乏教育教學實踐環節,不論是教師專業發展意識還是職業信念,都缺乏足夠的保障,往往把選擇教師職業作為一種生存手段或作為邁向公務員的“跳板”。
二、在職教育因素分析
1.教師個體自我專業化發展意識淡漠
對云南、紅河邊疆地區580名教師調查表明:73%的教師選擇教師職業的目的在于求生存,16%的教師對教師職業興趣濃厚,具有專業信念。讓教師重新選擇職業時,85%的教師仍然選擇教師職業。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只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就可達到教學的最基本目標,教師職業是生存的理想職業。從教師壓力來看:主要是來自教師工作繁忙,其次是職稱晉級,最后是缺乏教學研究的指導。邊疆地區,尤其是邊疆農村地區的教師,每周的課時在18節以上,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難以處理好工學間的茅盾,僅滿足把自己的職業作為一種生存的手段,對個人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持有一種被動應付,得過且過得態度,缺乏遠大的專業理想和成功的心理期望。教師職稱晉級,雖可促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但由于職稱晉級順其自然的論資排輩,或由于受晉級指標的限制,使得職稱晉級與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協調,教師缺乏強烈的動機和主動學習的精神,缺乏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專業素質,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不強。
2.學校缺乏教師專業化發展氛圍
邊疆地區由于經濟、教育、文化較落后,學校管理水平及師生素質相對較低,尤其是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導致了邊疆農村地區新的“讀書無用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輟學現象較嚴重。當前,邊疆地區學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在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教師專業化發展還缺乏足夠的準備。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僅限于一般性的教研活動,學校還難以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這導致了邊疆地區教師職業的發展往往有著“自然成熟”的傾向,教師這種自發、不自覺的成長過程,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對于新教師采取這種“任其沉浮”的態度,不僅會阻礙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還會導致較高的離職率。
三、職后教育因素分析
1.教師培訓方式單一
教師職后培訓是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技能、提升教學研究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途徑。邊疆地區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的不到6%,脫產學習半年以上的不到3%,92%以上的教師是參加假期舉辦的5-7天的繼續教育培訓。這種大面積集中式的教師培訓,對教師觀念的更新,了解教育改革發展的動態是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它很難滿足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需求及個體研究性發展需求,還難以支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2.校本培訓形式化
校本培訓是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目標和需要,由學校組織發起,以學校為培訓基地,以本校教師為培訓對象,整合利用各種培訓資源,組織教師在職培訓的一種開放式培訓方式。它注重教師的個人反思、強調教師主動參與、在行動研究中實現理論于實踐的整合,突出了培訓教師的主體性與研究性,面向的是學校實際和教師實際。校本培訓對教師專業化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邊疆地區由于缺乏校本培訓的理論指導,使得校本培訓針對性、研究性不強,組織培訓形式化。如:校長召集本校教師集中學習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甚至以教師自學替代校本培訓等。這種松散型的校本培訓嚴重影響了邊疆地區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四、思考與對策
1.職前、在職、職后教育一體化
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化,是教師職前、在職、職后教育一體化的要求,也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職前教育要避免師范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活動課程的比例。增加教育教學見習和實習時間。如:建立實習基地,采用3+1或4+1模式(既為一年的教育教學實習),不斷提高教師職前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在注重教學實踐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結合課程改革實際,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問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師范教育過于重視政治思想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專業道德、專業精神的教育,這是造成許多新上崗教師缺乏較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積極性的根本原因。教師職業道德及專業精神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師德讀本課程,而應在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全面實施,并在今后的在職教育和職后教育中不斷深入。在職教育和職后教育應有制度化和規范化,借鑒國外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經驗,新任教師、從教3-5年的教師,可享受1-2個月的帶薪進修;從教5-10年、10年以上的教師可享受3-6個月、一年的帶薪進修。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制度,才能更好地體現職前、在職、職后教育一體化。
2.學會反思、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識
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決策,教學教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反思也稱自省,是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主動獲取信息,提高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和提高自我覺察的水平,促進教師能力發展的一種教師培訓模式。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學活動前,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后不斷地進行反思,才會逐步走向成熟,成為專家型的教師。反思能力是教師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反思與行動研究相結合,不斷嘗試地解決問題,并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信和專業意識。反思還應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在與專家或同伴的交流中,避免了個體反思的局限性,吸收了專家的指導,同伴的參與和分享,更能有效地推動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
3.培訓與研究相結合、提高教師專業化素質
教師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與教師需要相結合,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教師培訓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請進來,更應建立在校本培訓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教師自主為動力;以校本課程開發為手段,進行廣泛的交流與研究。改變過去邊疆地區教師只會用教材不會編教材的現狀,使教師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邁出由普通教師型走向專家型教師的第一步。校本培訓及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推動作用,需要學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對教師的評價及激勵制度。學校管理應關注教師的職業生涯,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確實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邊疆地區也應為教師專業化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探究本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是避免盲目性的基礎,也是制定符合本地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于發友.我國教師專業化面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的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6期.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
[3]楊慶國.論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方式的多元化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第30期.
(作者單位:云南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