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判斷和實態把握是教育評價的兩個根本環節。價值判斷是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但它必須以實態把握為基礎和前提。本文在此論述的基礎上,提倡客觀地、技巧地運用價值判斷和實態把握,產生出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關鍵詞]教育評價 實態把握 價值評斷
所謂教育評價是指在學校教育中所使用的一系列評價標準、評價手段、評價內容及評價結果的綜合。其實施過程是以教育目標為指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身心發展狀況、生活能力等進行價值判斷。找出學生的現實狀態與教育目標之間的差距,作為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指導的依據。教育評價是通過實態把握和價值判斷來實現的。
社會為學校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教育評價即是盡力縮小學生的現實狀態(實態)和教育目標(價值)之間的差距,最大程度地追求教育目標的實現。還原到具體內容上,即是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即是對學生的現實狀態進行細密的分析和構造,找出實態和目標的差距,判斷學生實現目標的情況。由此形成對學生一定的評價,這種評價被叫做形成性評價。它不斷產生和更新,并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價值判斷是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但它必須以實態把握為基礎和前提。
實態把握即是在教育活動中了解、把握學生學習、生活的現實狀態。它的內容首先是認識教師的教育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所取得的成效,即教育效果。其次是發現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點,這是找出現實狀態和目標之間差距的重要環節。再次,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道德傾向等是很難用數量測定的,實態把握采用比較測定的方式,對這些方面進行了解、測定。最后,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長以及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并以此為他們制定出個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實態把握可以采取以下系列具體方法。
其一是考試。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考試,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檢查。一方面,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量、知識上的空白等;另一方面,把握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對表格、圖案的直觀觀察能力等。考試分數是學生成績的量化,但并非實態把握的絕對數值。相同的成績,有的問題出在知識量上,有的出在理解上,有的則出在失誤上。重要的是以量化的分數為依據,找出學生知識的差距和問題點。其二是觀察。觀察并不是指偶然的觀察,而是在一定目標指導下,對學生個體或集體進行的有計劃,有時間性的觀察,是一種客觀的科學的觀察。可具體使用檢查、調查、序列、談話等方式進行。它適用于對難以量化的內容,如觀念、態度,習慣等進行把握。其三是提問。教師和學生面對面,向學生進行口頭提問,從而把握學生的意見、態度,這是一種較為直觀、真實的實態把握方式。其四是報告、作文。設定一定的主題,布置學生寫出報告、作文,從而把握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論論辯能力及思想觀念等。其五是手工制作。圖畫、手工制作、辦板報等活動也是對學生進行實態把握的重要手段。在這類活動中能夠表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手能力等。
以上方式相互聯系、交叉和互為補充,各具特色。為了準確、客觀地對學生進行實態把握,可以選擇性地組合使用以上方法。對學生實態的把握并非教育評價的終點,而僅僅是教育評價的起點。它必須伴隨價值判斷,才能完成教育評價的功能。價值判斷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通過對學生實態的把握,判斷學生現實的身體、心理發育發展情況,掌握學生具有的能力、特性等,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指導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活動。其次,判斷學生的觀念、態度、發言、行動中,哪些是正確的、積極的,應該保持和延伸;哪些是不對的、有待提高的,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到矯正。再次,在教育過程中及時把握學生的變化,并對變化的價值做出判斷,對積極的變化給予鼓勵、促進,對消極的變化進行引導、幫助。
通過實態把握和價值判斷兩個環節,產生出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通過具體的手段發揮對學生的指導作用。當然,這些評價難免帶著知識的、歷史的局限,或多或少帶著個人的、社會的偏見,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評價的可行性和作用。只有不斷提高教育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技巧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評價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日)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M].由其民,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施雨丹.二戰后日本大學評價的發展歷程及基本特點[J]. 北京:外國教育研究,2004,(10).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