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結構變遷促使公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土化的公民社會理念為課堂管理變革提供了背景因素和理念支持。課堂管理的變革不僅要適應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更要主動探索新的路徑,這種路徑是合作式管理模式構建和共同體內的道德領導。在此二重作用下,教師角色地位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關鍵詞]公民社會 合作式管理 教師角色
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學校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愈發密切。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不僅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動力,同時也對課堂管理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徑和資源。當前教育的變革和發展需要引進新型課堂管理模式,在公民社會理念的引領下構建“合作式管理”模式將是今后我們實施課堂管理的新探索。
合作式管理指的是教師有效的和學生合作,在師生的共同參與、共同協作、共同協商等互動關系中民主決策,對課堂內產生的問題實施管理。公民社會理念下的課堂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合作式管理下的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具體說,就是從注重課堂制度到注重人的發展的轉換。前者是一個體制驅動的課堂原型,后者是一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的課堂模式。課堂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把每一個學生的獨特知識、能力和主動精神都充分發揮出來。
合作式管理建立在更加人性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能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課堂系統,把”體制的人”轉化為“人的體制”。當然,合作式管理并不意味著廢除所有的課堂規則、制度和基本程序,也不是徹底否定教師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正,使之有助于圍繞學生的持久發展這個環節進行管理,從而確立起正向、積極的管理取向,走出單一的外在控制的目標誤區,真正促進課堂的有效生長和學生的主動發展。總體上看,就是要建立其共同體內的道德領導。因此,教師不但要善于用”手”,還要善于用“腦”,更要善于用”心”,要善于營造一種共同體,建立起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和共有的價值觀。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教師是共生文化的營造者
合作式管理的建立應該根植于良好的課堂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要在課堂內營造出張揚坦誠與信任、鼓勵與寬容和互相支持的人際環境或文化氛圍。教師應充分加強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和協作,將師生之間的合作情誼體現于每天的課堂管理過程中。在鼓勵合作精神的氛圍里,良好的教風、學風以及班風都將由此產生,促進“教學相長”的目標實現。植物界有一種”共生效應”,即某種植物單獨生長時會枯萎死亡,而與另一種植物一起生長時兩者都會生機勃勃。師生間的“合作式管理”正是這種共生文化的表現。所謂共生文化是指在師生課堂管理過程中,為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自身的發展、為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人本化的教育,所體現出來的人際溫馨和心理互換的情感,是課堂管理中形成的共性理念、價值、目標與行為。在這種共生文化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凸顯,教師勞動的疲勞的心靈得到安慰與鼓勵,師生之間的合作管理也將會產生”共生效應”。
二、教師是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者
“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自制。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幫助學生發展這種自制功夫,使他憑靠自己去做適當的決定,去約束個人的行為。”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進入學校后,逐漸從對父母的依賴關系中脫離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越來越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逐漸變得完備,也就逐步具備了形成自律的心理發展條件,但僅僅有這個條件還不夠,還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意識培養。因此,教師如若保持一種接納支持的態度,善于營造一種積極、正向的課堂氛圍,與學生進行和諧溝通,就能由內而外地培養學生的自制行為。學生有了這種自制能力,就能通過自己的責任與努力尋求問題的解決,自我管理,監督他人,逐步養成自律。學生養成了自律,就能面對課堂不斷變化的條件,適時調整,從而使課堂不僅保持秩序,而且具有活力。
三、教師是自治型集體的培植者
合作式課堂管理的本質在于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的管理首先要調動作為主體的學生在課堂中的能動核心作用,要把學生作為主體來培養,不僅是課堂活動的主體,而且是自我發展、合作式管理中的主體。人的發展必然有一個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的問題。把人作為主體來培養,是合作式管理的基本要求。激勵學生主動性,除了營造共生文化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感到自己被同學需要,被班級需要,因此,教師是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奉獻,在奉獻中提高自身的自治能力,培植自治型集體: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鼓勵同伴調解,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當同學之間發生爭端時,由同伴進行調解,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鼓勵為班級做貢獻。對課堂規則、日常事務管理以及課堂違紀行為等事項的處理要尊重大家的意見,發揚民主,讓學生明白班級是大家的,搞好班級管理要大家出謀劃策。合作式管理下的學生的自治型集體的培養,要求教師不可把自己當中集體中的主宰,正如馬克·吐溫所說:”當你的手中所持只有一把鐵錘,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將變成鐵釘。” 有效的課堂管理必然是一種創造有效的課堂集體的過程,這種集體的構建需要教師在實施課堂管理之外,還要提供植基于人性的參與、關懷與信任,讓學生自身在奉獻過程中成為課堂管理中的重要單元。
四、教師是合作式管理下的領導者
合作式管理下教師角色地位的另一個轉換是教師再也不是一個“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事務主義者,更不是一個發出控制與命令指令的管理者,而是用領導之”腦”和領導之“心”來分權給學生的新型領導,教師將更加信任和依賴教育的真正主體——學生,讓學生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自由生長。此時的教師是學生自主管理下的領導者或引導者,即引導學生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自主責任,引導學生在自主管理過程中時刻對自己的課堂行為負責,而且具有監督他人行為的職責。
據此,在合作式管理下,教師的角色地位會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教師由傳統的課堂管理者變為讓學生成為課堂管理活動中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調動者。如果用”中心—邊緣”圖譜來理解的話,教師角色在課堂共同體中將愈發邊緣化,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凸顯。課堂管理教師再也不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是在學生高度自律基礎上的、依靠學生的自治型管理。
新課程下的課堂管理改革不僅體現為理念上的創新,更為重要的是一種管理方式轉換,一種教師角色地位的重構。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學校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愈發密切。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不僅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動力,同時也對課堂管理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徑和資源。建立在”三元分析框架”下的公民社會理念對于課堂管理方式的變革給予了背景支持,也對課堂管理中教師的角色地位標注了新的注解。
參考文獻:
[1]邱連煌著.《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臺灣:文景書局.
[2]含金芬主編.《學校教育管理系統分析》.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