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要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改革的新途徑,不僅讓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關鍵詞]中職機械專業 識圖能力 創新精神 考評模式
中職機械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事產品的生產和應用。因此,掌握機械圖樣的初步識讀能力是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也是生產第一線高素質人才必備的職業技能。隨著職高生素質的逐年下降,在校時間的逐步縮短,教學課時越顯不足,故有必要從學生的實際和生產實踐對學生的要求出發,以應用為主線,以能力為中心,對《機械制圖》課程進行改革。
一、以應用為原則,合理精簡整合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目前學校采用的教材多為高教出版社王幼龍主編的《機械制圖》,該書系統性、完整性、理論性都較強,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更好地發揮《機械制圖》的基礎性和應用性呢?因此有必要以應用為原則,以“必需、夠用”為度,對教材內容合理取舍,優化整合,使教材內容更適合學生,更貼近實際需要,以達到識圖的教學目標。
培養識圖能力的核心是如何用二維平面來表達空間形體,再由二維平面圖想象三維空間物體的形狀,也即空間想象力的培養。教材中“點、線、面的投影”這一內容雖對空間想象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由于其理論性較強,缺乏實際應用性,導致部分學生學習機械制圖的信心喪失。因此,可將這部分內容精簡為點、線、面相對于一個投影面的投影特性,以此指導讀圖。幾何作圖雖是基礎,但對識圖幫助不大,隨著CAD的普及,手工制圖將被淡化,故可將這部分要求降低。
對于教材中難以處理的環節如相貫線、尺寸標注這些內容,要從實用和應用為主的原則出發,對其精簡,將重點轉化到識讀這一任務中來。同樣,常用件的特殊表達法是應用型知識,也應將重點放在標注和畫法的識讀上,而不是如何去畫、如何標注。
識圖能力是建立在空間想象力的基礎上,以識圖為主,并不是放棄畫圖訓練。識圖是目的,畫圖是手段,只有“讀畫結合”、“以畫促讀”才能取到良好效果。為此,應增加三維形狀即由物畫圖的訓練,因為軸測圖的直觀性較好,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還可增加簡單裝配體的測繪練習。在此過程中可加強徒手草圖的訓練,因其具有快速、靈活、高效的特點,在現場記錄捕捉靈感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提高學生讀圖的正確性和滿足生產一線對技術工的要求,還應適當增加公差配合的內容,促使學生的質量意識加強。
如此精簡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更強調了基礎性和應用性,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益。
二、以能力為導向,構建開放、創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拘泥于拿來主義式的吸收,從而抑制了創造潛能的發展。而中職培養的是畢業后即能適應社會需求的,能推動社會快速發展的應用型、創造型人才。
作為職業中學的教師因此要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形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開放、創新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的教學思路和全新的教學觀,然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對象,設計開放、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他們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視圖的形成和投影規律、組合體視圖教學可采用合作學習和探究法。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只起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常用件的特殊表達方法教學時,采用討論式,教師開設“病圖門診”,由學生會診。在這種生生交互討論的創新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的,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學習,他們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動手實踐能力、利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由于制圖課具有較強的空間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在進行識讀三視圖、零件圖、裝配圖的教學中,可從直觀性入手,從學生角度出發,多利用CAD和多媒體手段,將靜態模型轉變為動態演示,創造一個多層次,多視覺的主體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提高其學習興趣,激活創新思維。
建立開放、創新的教學模式并非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傳統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由于制圖課程自身特點,在講授應用性、規定性、信息性較強的知識時,仍離不開講授法。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嚴謹、踏實、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這樣,由于教師自身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的創新,將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三、以學生為中心,創建多元、互動的考評模式,推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忽視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的改革,就難以真正收到實效。傳統的評價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平時、期中、期末)為單一評價標準來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以此來調控教學,即注重總結性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策略、應用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也即輕視過程評價。這直接動搖了部分學生學習的信心,阻礙了學生識圖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制圖教學的改革,如沒有與之配套的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最終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收效。
針對制圖課程的特點,應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出發,構建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考試內容既要強調科學性,重視基礎性,又要突出實用性,可以是書本基礎知識的理論題,也可是知識應用的能力題。考核形式要從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筆試轉化為多元、互動的考核模式。比如,補視圖、補漏線測試可采用自測自評、互測互評形式,讓學生參與整個考試過程,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這樣,學生的基礎知識由于考核形式的變化而掌握得更為主動,實際應用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和發展。
與考核形式改革相適應地,還需建立一套新的評價體系。在此評價體系中,教師不再是評價的唯一主體,分數不再是評價的唯一標準,評價也不再只是具有鑒定與選拔的功能,它應是一個注重學生學習進步與發展,發掘學生創新與開拓能力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可加大課堂提向,作業測驗、學習態度與興趣習慣、運用知識能力的計算,也即加強形成性、評價性的力度,并將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同時還應注重學生互評和自評與教師評定相結合。
如此,形成多元的動態的考評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掘了學生的最大限度的潛能。
綜上所述,中職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要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改革的新途徑,不僅讓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職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