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反思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構建,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不斷進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反思 作用
反思是指“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照自己,是人們的思維活動與心理活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教師必須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對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過了哪些彎路,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那么,反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呢?
一、梳理思維過程
為提高解題質量和效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思路,確定解題關鍵。例如,在學習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分書引入。學校新到一批圖書,按5:4分配給五、六年級,五、六年級各得多少本?待學生交流,求出結果之后,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計算,在反思過程中考慮:(1)此類題有什么特點?(2)概括解題的思路。學生經過反思,明白了此類應用題的解題結構,建立起牢固的認知結構。
二、分析問題本質
引導學生在解題后對問題的本質重新剖析,在將思維由個別推向一般的過程中使問題逐漸深化,使思維的抽象程度不斷提高。
解決問題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實質,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抓住問題的實質,在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之后,啟發學生反思,從中尋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一般規律,可使問題逐漸深化,還可使學生的思維對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學完“圓的認識”的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回憶交通工具的車輪,反思與“圓的認識”的知識有什么聯系。經過反思學生發現,所有的車輪都是圓的,都在利用“圓的認識”的知識,在同一個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才使車子滾動向前。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可以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數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日常生活、理解周圍世界”。
三、思考解題方法
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于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多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的數學認知結構。
例如,解決應用題“某修路隊修一條路,原計劃每天修60米,7天修完,如果要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要比原計劃每天多修多少米?”時,學生按常規的解法是:60×7÷(7-1)-60=10(米)。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反思“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學生經過認真思考,探究出另一思路:原計劃要7天修完,現在提前1天,只能用6天修完。那么原來第7天修的米數60米,放在前6天完成,這樣只要用60除以6就可解決問題了。即:60÷(7-1)=10(米)。然后讓學生進一步比較、反思兩種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第二種方法的優勢。
四、查找出錯原因
學生往往在學習基礎知識時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在解題完之后,學生往往忽視對結論的反思,出現結果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因此當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
例如:有一個倉庫,長50米,寬30米,高5米,里面放棱長為2米的正方體木箱幾個?學生完成的算式是:50×30×5÷(2×2×2)=937.5(個)此時大部分學生可能未認識到結構的不合理,這時對結果的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適時點撥,半個木箱怎么放?木箱能分割開來放嗎?接下去就讓學生反思: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到這里,學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開了,紛紛說出解決的辦法,通過質疑問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反思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反思的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使學生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市東營區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