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目的的選擇和確立,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價值選擇的過程。教育目的有“應然”和“實然”之分,“應然”的教育目的宏觀而抽象,對實踐的指導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細化進而轉化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實然”的教育目的。針對我國只注重“應然”的教育目的的提出,而不注重落實的問題,特提出國家宏觀教育目的具體化的問題,即教育目的基本內容的構建問題。
[關鍵詞]教育目的 價值取向 基本內容構建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決定著教育的內容及方法的選擇,對教育活動具有定向、調控和評價等功能。因此選擇和明確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選擇和確立,實質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價值選擇活動。堅持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目的。人們總是從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發,選擇和確立教育目的。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利益和需要是多樣的,價值觀是多元的,因此人們的教育目的具體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縱觀古今中外蕓蕓總總的教育目的觀,不外乎源于三種價值取向:人本位的價值取向、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綜合價值取向。
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把人的價值看成高于社會價值,重視人的價值、個性發展及其需要,把人的個性發展及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發展,主張按人的本性和發展需要來制定教育的目的。
人本位的價值取向,一般以“人性論”為根據,主要反映在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中,其代表人物主要法國的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英國的斯賓塞等。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個體社會化,主張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而設計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納托普、凱興斯泰納、法國的涂爾干等。比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主張:“教育在于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中,造就社會的我,這便是教育的目的。”
綜合價值取向,主張教育目的要平衡考慮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教育應同時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服務;教育是通過發展個人來影響社會發展的,教育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同時就是對社會需要的滿足。主要代表人物有歐文、夸美紐斯、杜威等。例如:杜威主張教育應“使個人特性與社會目的和價值協調起來”。
綜合價值取向,意識到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主張既兼顧社會價值,也兼顧個體價值。事實上,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的人,獨立于社會之外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社會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相比較而言,綜合價值取向是一種較全面、合理的價值取向。健全而合理的教育目的應該是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協調統一。
(二)教育目的基本內容的構建
“應然”的教育目的要轉化為“實然”的教育目的,首先涉及到如何具體和細化國家宏觀的教育目的問題,即教育目的基本內容的構建問題。我國學者陳佑清教授很早就提出,從知識、技能和素質三方面構建教育目的。他認為,知識為人的活動提供經驗參考和借鑒,使活動避免盲目性;技能則是主體自身活動的經驗,它保證主體能從事某項活動,而素質則是決定主體活動狀況優劣好壞的條件。華東師范大學陳桂生教授則提出:從“應然的”教育目的到“實然的”教育目的的轉化軌跡:
(1)理想的目的[價值觀念] 應然的目的
(2)正式的目的[規范]
(3)教師的目的
(4)教育手段選擇與運用中隱含的目的,實然的目的
(5)教育目的在學生行為中的體現,目的實現程度的驗證
陳桂生教授認為,國家“應然”的教育目的應首先轉化為正式的目的規范,然后能為廣大的教師接受、領會,轉變成教師的目的,并且教師能帶著這些目的去選擇和運用教育手段,這樣“應然”的教育目的就轉化為“實然”的教育目的了。
關于“應然”教育目的向“實然”教育目的轉化的問題,國外研究較早。杜威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者必須警惕所謂一般的和終極的目的”,它“遙遠而不切實際”,但它并不和具體的教育目的相悖。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須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定個人的固有活動和需要”而定。杜威主張用具體的目的指導每個兒童的發展,他反對用一般的教育目的指導實踐。杜威的思想已經暗含了要把抽象的一般的教育目的,轉化為具體的教育目標的思想。美國教育協會教育政策委員會1938年發表的《美國民主中的教育意圖》提出,把美國宏觀教育目的“民主主義”細化為以下教育目標:
“美國民主主義”的教育目的,可分為四個主要方面來考慮:(1)自我實現的目標,(2)人際關系的目標,(3)經濟效率的目標,(4)公民責任的目標(這些目標可以分別進一步地分析出如下小的目標):
1.自我實現的目標:探究心、說、讀、寫、數、見聞、健康知識、健康習慣、公共衛生、休養、認識興趣……
2.人際關系的目標:尊重人性、友好、協作、禮儀、愛好家庭……
3.經濟效率的目標:工作、職業知識、效率、調整愛好、個人經濟、消費者的判斷、顧客的效率、消費者的保護……
4.公民責任的目標:社會正義、社會活動、社會理解、批判性判斷、寬容……
我國長期以來,只注重國家宏觀教育目的的提出,(比如:“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素質教育”等等)而不注重宏觀教育目的具體化的問題,結果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沒有具體依據,只能在實踐中各行其是,導致國家教育目的形同虛設。沒有健全合理的教育目的,何談教育效果!當前出現的許多教育問題,不能不說與教育實踐中教育目的的缺失和殘缺有關。
教育目的雖然是動態變化的,但一定時期內它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教育目的基本內容的構建是可行的。教育目的基本內容的構建是國家宏觀教育目的層級具體化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大工程,需要廣大教育者共同努力。在細化國家宏觀教育目的時,要把握好一個度,那就是既能讓廣大教育者領會、貫徹國家教育目的精神,又不限制他們在教育實踐中根據現實情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56.63.
[2]陳佑清.教育目的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8.69.158.
[3]褚衛中,王建英.柔性教育目的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2006.
[4]趙祥麟等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轉引自陳桂生.“教育目的”的邏輯[J].當代教育科學,2006(2).
[6] [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9-120.
[7]轉引自日本筑波大學教育研究會.現代教育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29.
(作者單位:上海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