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中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日趨擴大并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與校內師生的關注。從社會視角看,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體。
[關鍵詞]貧困中學生 弱勢群體 援助途徑
所謂中學生弱勢群體,是指在家庭經濟背景、個人的主觀因素 (如學習能力和成績)、心理品質的完整程度、行為能力、人們對其評價和尊重的程度等某方面或各方面都較弱的學生群體,做好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工作,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
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不僅存在經濟困難,還較遍地存在思想、學業和心理等方面缺失的情況,其主要的形成因素是家庭經濟困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解決他們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我們必須認識到,貧困學生的援助,不僅應當重視“經濟扶貧”,更應該進行“思想扶貧”、“心理扶貧”和“學業扶貧”。
(一)教育援助途徑
針對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和學業現狀,主要采用思想扶貧、心理扶貧、學業扶貧和綜合扶貧四種教育援助途徑。
1.思想扶貧
第一,開展有益活動,加強對貧困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如開展學名人讀名著活動,引導學生以古今中外名人為榜樣,提高自我修養。如學習張海迪先進事跡,從張海迪的精神中吸取到直面人生的勇氣、吸取到不自卑、不悲觀、大膽的揚起生命的風帆。這對貧困生既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力量。在組織各種活動的同時,我們將貧困生組織起來,給他們提供一個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和生活感受的場所,消除他們的孤獨感。
第二,加強思想觀念的教育,增強貧困生的自信。一是引導貧困生接受城鄉有差別、貧富有差別這一現實,認清貧困不是自己的過錯,與本人沒有關系,而只是生在了貧困的家庭或地區,并不能說明自己沒有能力。二是要讓貧困生能正確認識自我,準確給自己定位。三是鼓勵貧困生大膽地與人交往,學會交往是走向自信的關鍵一步。貧困生一般比較敏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一遇到不順耳的話就會掛在心上,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此除了交給貧困生一般的交往技巧外,還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教育他們經常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克服交往中的敏感,突破交往的障礙。
第三,培養貧困生關心學校,關心社會,回報社會的責任感。為激發貧困生的人生責任感,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通過組織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不僅戰勝求學道路中的各種困難,還要培養他們熱愛黨、熱愛社會、熱愛學校的感情,力所能及地投入到敬老愛老、關心同學等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從而牢固樹立關心學校,關心社會,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2.心理扶貧
近年來,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對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關注不夠,對貧困生心理問題教育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通過以下途徑,加強貧困生“心理扶貧”。
第一,構建學校貧困生心理貧困救濟綠色通道。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和心理危機監護網絡,并且在其中為貧困生開設心理貧困救濟綠色通道。例如,在心理咨詢中心設立貧困生咨詢周、咨詢日和貧困生咨詢接待站等等,重點救濟學校貧困生中的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
第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現貧困生心理貧困的教育救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心理貧困救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有能力在更高層面認識自我,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實現心理貧困救濟。
第三,注重貧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心理咨詢工作,為貧困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解答各種困惑,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引導貧困學生培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正確地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從而揚長避短,不斷地發展自我。
第四,做貧困生的良師益友,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學校通過各種教育使貧困生對貧困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要讓他們懂得,貧困的境遇是暫時的、可改變的。而任何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都是有限的。貧困生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貧困生應正視貧困現實,要自信、自強、自立,把因貧困導致的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第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貧困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大力倡導平等、關愛的文明新風,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特別是對有貧困生參與的社團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使其在社團活動中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化解自卑、焦慮、自閉等不良心理,進一步增強自信心。
3.學業扶貧
第一,大力倡導“以學為主,自強自立”。對于那些能正確面對貧困,面對生活的磨難而不失理想的追求,有著逆境成才信念,履行著“以學為主,自立自強”實踐的貧困生應給予大力的表揚和鼓勵。尤其對品學兼優,自助又助人的優秀貧困生除通過報告會讓他們介紹自己的自立自強經驗外,還可通過廣播、電視、宣傳專欄、專刊等宣傳他們的事跡,以此激發更多的貧困生甚至非貧困生奮發進取,立志成才。
第二,開展學業“一幫一”活動。將一個教師、一個黨團支部集體或個人與一名貧困學生結成學習對子,對較難理解和掌握的科目(特別是外語),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技巧給予指導,使貧困生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
4.綜合扶貧
主要采用“一幫一”活動。“一幫一”,就其形式而言,是指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支部等個人或集體幫助一個貧困學生;就其內容而言,是將貧困學生的經濟扶持、思想教育、學業指導、健康心理塑造等融為一體。一個家庭幫扶一個貧困學生,既在經濟上給予貧困學生幫助,更重要的是,為貧困學生提供一個“精神家園”,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二)經濟援助途徑
經濟援助是對貧困生最直接的援助,合理的援助方式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斗志。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獎,每學年或每學期都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進行獎勵。
2.助,通過學校各方面努力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的助學金。
3.補,指困難補助。每年學校都撥出一定的專款,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補助。
4.緩、減、免,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緩交、減收或免收學費。
5.“一幫一”,就其形式而言,是指一個人、一個支部、一個工會小組、一個單位(既包括校內,也包括校外)幫助一個貧困學生。就其內容而言,是將貧困學生的經濟扶持、學業指導、健康心理塑造等融為一體。
6.開展“愛心募集”活動。尋求社會各界的捐贈和開展多形式的“一幫一”扶助活動。
推進幫困助學,構建和諧校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維護學校、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南欒川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