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英語教學 主體參與 學習興趣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使學生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基礎知識,具有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必須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培養他們在實際中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體參與”。筆者在此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上好第一節英語課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第一節英語課。第一節我不是去講學英語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經準備好的教具,如商標、日常用品等進行表演。學生看著教師的動作,聽得全神貫注,人人投來羨慕的目光,不少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多么羨慕英語老師啊!如果我也能講流利的英語該多好啊!”第一節課的英語教學激起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強烈欲望,為他們學好英語奠定了基礎,開了個好頭。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節英語課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每一節課之前也就是在備課時都認真地去考慮,每節課該怎么上?每個學生都應該獲得什么?為了使每一節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活動,并有不同的收獲,我除按照常規上課外,每課時都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第一,堅持課前3-5分鐘的自由會話或者值日報告,強化口語訓練,并鞏固所學知識,進而提高每個學生的會話能力。
第二,按座次編排學習小組,每組4-6人,注意上、中、下各類學生組合搭配,每節課都要以小組進行會話、表演、討論,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同時優生可以幫助差生,從中又得到鞏固,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小組討論完之后,根據時間、內容決定哪些組當堂表演,哪些組會話,并且評出優勝者予以鼓勵。為了獲勝,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自覺預習,及早動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已經成為自覺的行動,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第三,從初二開始,安排一節學生自講課。教材內容主要是每單元的復習課,單測題的講評。要求中上等學生人人爭取,稍差點的學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師并不指定人,使每個學生都有準備,都想爭取。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怕自己講不好或講不對,課前都認真查閱資料、詞典或請教別人。這種手段使學生自學了所學的知識,無需教師再費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成效明顯。
第四,堅持“課前一讀”。初三階段,側重課前一讀。閱讀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必需而又必要的。通過閱讀,可以擴大知識范圍,增加詞匯量,并實際運用了所學知識,就某一篇文章的閱讀來說,也培養了學生們一定的語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快速閱讀能力。上課前發一份閱讀材料,限制時間,提出問題,培養閱讀能力。這種方法既節省時間,又速見成效,人人都能當場檢驗自己,學生對這一活動興趣很大。
總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市玉州區仁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