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于2004年開始在全國180所高校進行英語教學改革。對作為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課堂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目前傳統的英語教學現在己經有了一定的改革,倡導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但在2006年國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調查中,仍然有69%的學生承認自己與教師間缺乏溝通與交流。教師不了解他們的興趣,不關心他們是否跟得上教師授課的步伐,更不明白學生真正渴求的知識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上課時就很難調動起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講解課文時針對性不強,速度不適當。本文通過對“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征的論述,探討如何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學模式”。這將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研究有所貢獻。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教學 “對話式”教學模式
一、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中出現的問題
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都面臨一個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很被動。他們不太愿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盡量避免和教師進行目光交流或口頭交流。尤其是當老師向全班提問,希望同學自愿回答時。往往出現非常尷尬的局面。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互動不甚理想。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影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老師很難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學生也覺得單調乏味,缺乏課堂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目前傳統的英語教學現在己經有了一定的改革,倡導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的互動有所增加,由傳統的教師自問自答型授課模式發展為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從表面上看師生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事實上則不然。在2006年國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調查中,有69%的學生承認自己與教師間缺乏溝通與交流。教師不了解他們的興趣,不關心他們是否跟得上教師授課的步伐,更不明白學生真正渴求的知識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上課時就很難調動起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講解課文時針對性不強,速度不適當。另外,有97%的學生認為自己與教師友好密切的關系能促進自己對英語的學習積極性。而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一聲關心的問候,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將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良性發展。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界限分明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感,不敢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提出質疑,即使心中產生了疑惑也不敢問教師。久而久之,學生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變得更加沉默,逐漸喪失了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盲目接受。
二、“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征
1.“對話式教學”的涵義
將對話引入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他認為對話作為一種教育原則,從簡單意義上講,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從深層的意義講,它挑戰我們關于師生關系、知識本質、以及學習本質等方面的思維成見、定見與主觀認定。馬丁·布伯認為對話式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不是一種遠距離的'我-他'關系,而是一種近距離的'我-你'關系”。“對話式”教學是指體現對話精神,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在這種真正的對話教學情景中,師生雙方都以整體、獨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共同探究問題,在各自做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的默契。進一步講,對話式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
2.“對話式教學”的特征
在“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人試圖征服或說服其他人,沒有人會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通過“對話式教學”,教師和學生能發現對方或自己身上的問題和錯誤,從而使每個人都從中受益。這是一種教學“雙贏”的狀態,它無須在你我間分出高低或輸贏。在“對話式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的,人人都是受益者。發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中的對話,我們稱之為“教學對話”。作為教學方法的對話意味著將對話作為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途徑,著重指對話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帶著對話意識的懷疑、提問、問答等是具體的對話活動。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因此,大學英語課不應僅僅提供知識,它還是師生運用各自的經驗、情感、價值觀和創造力等來從事意義創造和分享的過程。要形成這種真正的交流與交往,其主要方式就是對話。作為教學原則的對話著重是體現現代對話精神的教學。他首先意味著教學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的建構,追求教學的創造性質;其次意味著師生關系人性化,只有平等、民主、對話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師生關系。這里的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的語言交談,而且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對話不僅是一種言談和傾聽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教育背景;教育雙方主動積極的創造平等和諧的氛圍,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和潛力,真誠參與合作,通過雙向和多向對話,提出并討論問題。
三、探討如何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學模式”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都是極其重要的,它們自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而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作用的整體。師生關系融洽、配合默契將會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呢?筆者認為,科學性、人性化的對話教學模式將會起到一定作用。具體方式包括:
1.課上對話模式
情感體驗是教學動力機制生成的必要前提。“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需要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感。有的表現出喜歡,有的表現出反感,甚至拒絕。教學中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情感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若不發動起來,便是一堆廢物。發揮的好,可以啟動學生學習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首先是教師與成績優異同學的對話。這類學生通常自身就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成績好,與教師關系較近。所以教師不用刻意對他們進行太多鼓勵性的對話,只需在課堂提問時經常對其發問、與其對話,并給予贊許,讓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教師應適當給予鼓勵性話語,促進其積極發言,充分給予表揚,激勵其向成績好的同學看齊,并帶動成績較差的同學;最后,對于成績較差的同學,教師應時刻關注這類同學的課堂表現,多與其對話,對其進行提問,吸引其注意力。如果學生無法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則必須通過引導和暗示盡量讓學生順利回答上問題,并給予肯定,使其保持學習的積極性,獲得成功感和高峰體驗。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只有不斷與學生對話交流,才能了解學生是否跟得上自己授課的步伐、是否理解自己教授的內容,并對講課速度及時的進行適當調整,保證大多數學生的聽課效率。與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相比,對話式教學還要求教師不斷啟發學生、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并主動提問以獲取答案。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學生對問題的記憶更加深刻,逐步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并產生主體感,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堅信每位學生都是一位天才,都有他突出的方面。教師需要通過觀察與對話掌握每位學生的特點,并為其創造時機供其展示自己、獲得表揚,使每位學生都有高峰體驗和成就感,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課后對話模式
要想學生在課上配合好老師的教學,課下師生的對話將會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在課上,教師與學生有著師生關系的明顯界限,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受到一定的約束與限制。而在課下,師生關系相對融洽,界限相對緩和,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時間與學生進行對話。課下與學生用英語對話有幾點好處:首先,能鍛煉學生較為實用的口語,并使其認識到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從而端正其學習動機;其次,能發現學生在課上學習英語時遇到的方法上的問題,并給予幫助,使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再次,能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或特長,以便教師在課上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最后,通過交流能增加師生間的感情,學生會在課上更加配合老師的授課。特別是針對英語成績不好和英語學習積極性較差的學生,要多與其對話,關心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只有這樣,這些學生才會盡力的好好學習英語,維護師生間的良好感情。這些學生成績進步往往較慢,但在其努力過程的每個階段中,教師都應給其以肯定與表揚,為其打氣,促進其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效果。這種以個人關系來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十分明顯。
3.運用心靈對話
以上所述均為師生之間具體的對話,除此之外還有心靈的對話。在學生無法回答出教師的問題時,教師鼓勵的目光將會使其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渴望想出答案的心理;在學生答出問題后,教師贊許的目光也會使學生內心充滿被肯定的喜悅和滿足;在學生走神時,教師嚴厲的一瞥會使學生立刻集中注意力重新進入到課堂中來。同理,教師也能從學生那里得到一些信息,在教師提問后,躲避的眼神預示著學生不會回答這個問題,渴望的眼神暗示著這個學生希望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學生極其興奮表明他們喜歡這堂課,表現的沉悶則提醒教師需要活躍一下課堂氣氛。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情緒將自接影響到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情緒。學生對教師的情緒通常是十分敏感的。因此,教師不應把消極的個人情緒帶入課堂。無論發生什么事情,只要教師走進教室就應該立刻調整好自己,以飽滿的精神,愉悅的心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以自己的積極狀態感染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緩沖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更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戴維·伯姆.論對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
[2]馬丁·布伯.我與你[M] .北京:學林出版社,1990.
[3]劉潤青.論大學英語教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盧紅.從傳統學習到合作學習.國外外語教學,2005. 7.
[5]牛躍輝.論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的多種角色.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論叢.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07.
[6]EnglanderKaren.RealLifeProblemSolving:A CollaborativeLearning Activity [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2002.
(作者單位:陜西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