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矛盾雙方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各自地位和作用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論證了雙方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教師主導作用 學生主體作用 辯證關系
任何教學過程都是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矛盾統一體。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過程的主體。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使其有機結合,教學相長,是每個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初衷。筆者在總結以往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僅就二者的辯證關系,談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從備課到上課——矛盾主次方面的轉化
無論是以“備、教、批、復、考”等教學環節為主要標志的傳統教學模式,還是以“創新理論”為先導的現代教學模式,教師在備課這一重要活動中,顯然一開始就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備課是教學過程第一環節,也是教學成敗的重要前提。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增刪與調整,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時數的安排等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該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聯系的紐帶和評價的依據,也是教學的中介。如何將教材培養學生素質的因素轉化為學生的行為,需要靠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課堂教學藝術來實現。其次,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實行灌輸式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記和聽。而素質教育則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上,即把學生視為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改進教學方法,就是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的發揮其主體作用。要選擇啟發式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入門向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變為志趣,志趣可轉化為理想,理想是增進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把鑰匙。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材、學生三者能否做到最佳組合: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組織才能、知識水平和教學藝術。教師只有在分析教材、提煉知識、掌握內在聯系、選擇適當教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以及在三者組合的技巧上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使三者組合達到最佳程度。由此可見,在教學沒有進入課堂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是由教師獨立來完成的,在這一階段,教師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教學過程的發展方向。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調動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否發揮及如何發揮,是通過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實現的。如果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精神,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從談起。在信息社會中,不管在校內、校外,有無教師指導或自學成才,學生者的主體地位是永恒的、絕對的,因而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增強“主體參與”意識。
所謂“主體性”課堂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無論是教育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課堂教學采用的形式及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都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依據,切合學生的實際。這種教學模式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作為學的主體,而且要看作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就會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消極變為積極,由客體轉化為主體。一切教學行為都要通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動口、動手、動腦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而形成能力,提高素質。對此,教師是絲毫包辦代替不了的,否則,教學便是徒勞的。當進入課堂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真正發揮主體作用的時候,學生就從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主要方面,它決定著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目的是否達到。
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對立面的矛盾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轉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求知欲很強、可塑性較大的學生。他們從無知到有知,從消極到積極,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被動到主動,從被迫學(“要我學”)到自愿學(“我要學”),變外在的學習動機為內在的學習動機,一句話,變受動性為能動性,不是無條件地自我自然轉化,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毛澤東指出:“矛盾著的對立的雙方互相斗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這里,條件是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斗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而“條件”由誰來創造?在學校范圍內首推是教師。教育教學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教學的陣地,教學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結合。從理論上說,“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雖然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但它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需要有一個過程和條件,學生沒有“學會”就不可能“會學”,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條件,是矛盾次要方面(客體)向主要方面(主體)轉換、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化的關鍵。
在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和學生及學生與學生的相互作用,施教的內容由靜態變成了動態,書本知識變成了學生掌握的活知識,因而,教師、教材、學生的組合是可變的組合、活的組合。所以說教學系統的運行過程,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實施教育教學的行為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既是教師施教的接受者,又是學習的主體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如果教師能積極誘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必定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事實上,這也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
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要想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導是為了主體的確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體。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水平,要以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水平來衡量。只有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反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也會促進教師的主導作用。可見,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費文浩.《如何看待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2]張勝余.《實施主體性教學 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作者單位:遼寧朝陽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