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就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業問題也日益突顯。其中,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失信現象及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失信現象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誠信問題 分析與探討
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過去的所謂“精英”教育己經轉變為“大眾”教育,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也由過去的國家統一分配變為面向市場公平競爭、自主就業,過去的“畢業即就業”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由于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備,就業形勢又不斷變化,大學生就業難的呼聲日益高漲。與此同時,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其中,就業誠信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
一、大學生就業失信現象
1.就業準備階段的不誠信
在就業準備階段,“簡歷作假”是主要的不誠信表現,且這種情況相對比較普遍。在其中,又以在履歷上給自己“加官晉爵”為主要方式。在有的招聘單位收到的學生簡歷中,在“任職”一欄中填寫同一學校學生會主席、副主席或一個班的班長、副班長竟高達十余人;此外,修改、夸大取得的成績也不在少數。在“取得過何種證書”一欄中把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一、二級及各種技能證書,可以說只要在校期間所應或所能取得的證書堂而皇之地填在表中;一些畢業生為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習成績的要求,再加上學校審核不十分嚴格,便隨意修改自己的成績單,一般是把原本不及格的課程或分數比較低的課程改為及格或成績優秀。編造“無中生有”的社會經歷。在“曾參加過什么社會實踐”一欄中隨意編造;還有的畢業生甚至把簡歷的前言寫成一部“苦大仇深”的“血淚史”,以騙得招聘單位的同情。
2.求職面試階段的不誠信
面試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面試中大學生應為招聘人員展現自己的良好素質和個人修養,但與此相反的是,很多大學生面試出現材料攜帶不全、衣冠不整、遲到、缺席、面試過程中接手機、突然離席、不如實回答招聘人員提出的問題等現象,為了不錯失良機,為了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他們不僅過分夸大自己的能力,而且還夸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給招聘人員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對其誠信品質大打折扣。
3、簽訂協議時的不誠信
簽訂協議表明學生個人與用人單位已建立勞動關系,并被法律承認。然而在在大學生中還存在這樣兩種人:一是為不落空先隨意簽訂一份協議,待有好單位再行毀約,二是已經簽訂一份比較滿意的協議,但有更好的單位時也毀約。這些不顧個人誠信、學校名譽及用人單位利益的行為導致大學生的就業誠信受到破壞,使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產生不滿。殊不知,這樣可能會使用人單位對該校的畢業生產生抵觸情緒和不誠信的先入印象,給往后的畢業生就業帶來困難。
除了以上三種不誠信現象外,筆者認為學生畢業后不按期償還助學貸款也應歸于就業中的不誠信現象之一。
三、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危害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不誠信現象,造成了大學生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尤其對那些靠真才實學找工作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求職環境更是不公平的,也因此破壞了大學生整體的就業環境。
首先,誠信的缺乏降低了用人單位對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認可度與信賴度。一所高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高低,在畢業生素質上可以得到體現,因此,大學生是否誠信就業,不僅直接影響高校的聲譽和生源,而且也代表著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代表著其精神風貌。某屆學生的不誠信就業現象必然影響到下一屆畢業生的求職形象。
其次,誠信的缺乏增加了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上的成本。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需要經歷很多繁雜程序。例如,要制定需求人員的數量,經過上級部門的審核,接下來就是確定人才的來源,也就是從哪些高校選人,最后如果雙方同意,就可以簽訂協議書。一旦畢業生違約,用人單位又要消耗人力、物力、財力重新選人。
第三,缺乏誠信加大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真才實學的鑒別難度。這不利于用人單位挑選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利于整個社會誠信風氣的形成。
因此,大學生求職中的種種誠信缺失行為,最終還是給求職者,尤其是應屆大學生帶來了不少麻煩。畢竟,在人才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求職者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帶給求職者的不利因素無疑更大一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和人才市場對誠信的迫切需求和呼喚,使得誠信的份量在求職中越來越不容忽視。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求職者失信的情況下,誠信求職的人往往更具優勢。
四、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這些誠信問題不僅影響了社會風氣,而且也影響到大學生整個群體的社會公眾形象。究其根源,大學生就業失信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會誠信氛圍還不夠濃厚。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物質利益的獲得已經成為人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誠信已變得脆弱不堪,誠信危機成為阻礙我國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在這種社會氛圍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為了自己的利益,迎合社會風氣,采取不誠信手段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成為畢業生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曾是一方凈土的大學校園,誠信危機也日益顯露。
其次,某些用人單位的不誠信現象反過來影響了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對誠信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社會上的假招聘也不時出現。有些單位在媒體上刊登了招聘啟事,而真實目的是為了宣傳炒作,其實根本不需要人。這使廣大畢業生產生了“受騙”的感覺,在心理對誠信的看法有了動搖。此外,有的單位內部都不誠信經營,卻對畢業生要求誠信,這種雙重標準確實難以讓人信服。于是,大學生在深受誠信問題之害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了誠信問題。
第三,學校監管力度不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高校都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就業率的高低就成為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水平好壞的硬指標。因此,為了片面追求就業率,一些高校在就業監管過程中對大學生填報的虛假簡歷往往采取默許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
第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的不科學。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逐年遞增,導致了我國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供需的不平衡,現在的就業市場已經成為用人單位市場。用人單位為了選擇素質更好的大學生到本單位就業,盲目抬高招聘條件,認為學習越好、獲獎越多、社會工作經驗越豐富的大學生素質就越高。然而,在現實中,并不是每位畢業生都有如此優秀的條件和豐富的經驗,但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需求條件,在茫茫就業大軍中爭取一個飯碗,“誠信”就似乎被拋到了腦后。
五、提高大學生誠信就業的幾點想法
首先,高校要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當前高等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誠信教育,應首先著眼于育人,向著“做事”與“做人”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誠信教育才能奏效。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高目標、低起點,從基本行為抓起,讓他們在日常的同學交往中、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絕作弊、誠實守信,并逐漸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同時要加強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品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另外,作為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其次,高校應完善監督機制,嚴把畢業生推薦關,加強協議書的管理。為確保畢業生就業推薦材料的真實性,各高校要加大監管力度,杜絕虛假材料的產生,把畢業生客觀、真實、全面地介紹給用人單位,真正體現出“優生優推”的原則。畢業生就業協議書每人一份,統一編號登記。毀約后必須征得原簽約單位同意并有書面退函后方可換取新的協議書。
第三,嘗試建立個人誠信檔案等系列的跟蹤機制。社會和學校缺乏相應的制約和利益引導機構,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誠信問題的原因之一,這就需要學校建立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檔案。對于畢業生的個人誠信狀況,學校可以通過建立網絡跟蹤機制,對失信的學生在校園網的范圍內進行揭示和批評,甚至向用人單位公示。還可以通過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等形式,加強與用人單位或已畢業學生的聯系,及時掌握畢業生的誠信狀況,發揮學校繼續教育功能,對失信畢業生實施再教育。同時收集誠信與失信典范,作為在校學生教育的生動“教材”。
第四,切實落實、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課的教育,并在就業指導課中加強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求職準備、求職文書、面試技巧、求職方法、求職期望、求職政策、畢業生具備素質等就業技巧對畢業生很重要,就業本領對畢業生更重要,就業誠信對畢業生更是必不可缺的。就業觀的教育過程中應始終貫穿誠信教育,加強誠信的宣傳,明確誠信是競爭力,誠信是品牌,誠信是效益,誠信是財富,誠信是成功的思想。通過就業指導課不僅可以幫助畢業生樹立就業信心,也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自我觀、發展觀、人生觀。
第五,用人單位也應樹立科學的招聘方式。用人單位聘用人才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能勝任該職位且有發展潛力的人才。盲目追求“光環”、看重學歷,忽略對個人實際能力的考察,如明明只需要一個打字員卻要求通過計算機二級,明明不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偏偏規定要過英語六級,這是人力資源的浪費。所以用人單位要形成“不求最好只求合適”的用人觀念和“重能力”的考察方式,還要對學生提供的材料進行嚴格的核實,積極與學校溝通,辨別真假,致使造假者無空可鉆。
參考文獻:
[1]張建偉.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孫曉麗.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的思考[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
[3]劉幼昕.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的缺失及對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5.2.
[4]董宏亞.大學生就業誠信及出路探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3.
[5]馬飆. 試論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問題[J]. 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4.
[6]靳曉英.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問題[J]. 河西學院學報,2006.1.
[7]張玲.誠信缺失,就業市場誰受傷[J].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2003.6.
[8]明興建,白強,張蕾.正確對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違約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3,Z2.
[9]王曉玲.構建以誠信為本的畢業生就業市場[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1.
(作者單位:江蘇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