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系和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也越來越復雜。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十分脆弱和敏感,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機,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格外關注和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危機教育策略
大學生時期是人生最富夢想的絢麗多彩的時期,然而,當今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多種調查資料表明,目前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有的適應不良,有的厭學,有的人際關系緊張等等。那么,大學生存在心理危機問題主要成因是什么呢?
一、客觀方面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高中階段他們接受的是基礎教育,學習基本靠老師的講解;而大學階段接受的是專業教育,老師講得少,需要自覺、自主的學習。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由此產生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心理問題,有的同學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癥。美國人類資源心理學家赫伯特說,未來的文盲已經不是不能閱讀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而學會學習的實質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初入大學的新生正是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才阻礙了知識的獲得和智能的發展,進而導致心理紊亂的。
2.生活環境的變化。大部分大學生在中學時代沒有寄宿經歷,進入大學后,班級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為主要生活區域,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這對那些習慣于依靠父母的學生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便造成了這部分同學的心理失衡問題。
3.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任何人都要與周圍的人產生交往。而大學生正處在步入社會的關鍵期,他們從內心渴望著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他們對交往的本質與技巧缺乏認識與掌握,以致陷入交往的誤區,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果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于是他們開始閉鎖自己,郁郁寡歡,久而久之,形成了憂郁、交際恐慌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諸如失戀、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變故、經濟困難等,都會給大學生帶來生活挫折,影響他們心理情緒的穩定。由于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在家長和教師的保護下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很少遭受嚴重的挫折,更缺乏獨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無策,從而表現出焦慮、煩惱、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經濟貧困的困擾。實踐證明經濟困難也是困擾部分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了學校的一些學生經濟上的困難,而經濟上的困難也造就了經濟困難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八十年代的貧困是普遍的,誰也不譏笑誰,那時的貧困大學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食,而今天的貧困大學生有相對貧困的特征。尤其在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自費上學,雙向選擇,造成了一些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扭曲。
6.擇業的難題。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
二、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愿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1.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考取大學后,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夸獎,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松懈了斗志,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2.歇腳心理。有些大學生在考入大學后出現了“理想間歇期”,由于沒有了高考的壓力,便產生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歇腳心理,致使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無動力。
3.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其他事情不敢涉足,生活單一。
三、教育策略
了解了造成心理問題的成因,便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基礎,我們應該對癥下葯,采取正確的教育策略,促使問題的解決。
1.加強對學生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時代對大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多途徑、多方法地指導和訓練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和課余生活;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做自我的主人;指導他們在學習、生活的各個層面,使之有意識地磨煉自己的身心承受能力。
2.使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大學生知識、能力與心理素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的大學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成長壓力、時代壓力和環境壓力,這三重壓力對個人心理健康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個人求助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甚至中小學都開始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
4.開展心理健康調查。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正確的教育措施與方案。高校一定要重視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要利用新生入學的機會,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心理檔案,為今后的危機干預提供考證依據。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健康向上的寬松理解的校園文化氛圍。
6.建立學生心理素質測試制度。在對學生德、智、體定量考核的基礎上,應增設心理素質測試制度,作為畢業分配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供用人單位錄用時參考,這樣能促使學生自覺地提高其心理素質。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是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的迫切任務,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為圓滿完成這一光榮任務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玲等.《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李丹.《學校心理衛生學》[M]. 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建平.《健康教育——世紀的呼喚》[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