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對家訪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家訪,要營造輕松和諧的家訪氛圍,要克服急躁情緒,要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家訪。
[關鍵詞]家訪 態度 方法
家訪是溝通教師、家長、學生心靈的橋梁,老師上門家訪,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個激勵,對家長也是個觸動,容易在教育上形成合力。但是老師家訪也要注意方法,凡做事只有明確了輕重緩急方可從容面對、有條不紊、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家訪工作也不例外。
一、“輕”是舉重若輕——營造輕松和諧的家訪氛圍
首先,教師心態要輕松愉快。家訪是教師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徑,是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班主任老師要將它作為自己的常規工作之一,經常性地進行家訪,而不是把它當作對待犯錯誤學生的“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學生、家長對家訪的認同。在和家長交流時,老師要改變那種居高臨下的訓斥、埋怨的作風,和家長站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才能營造輕松和諧的家訪氛圍。
其次,要擴大家訪的范圍,盡可能走訪到每一位學生。家訪不是少數“雙差生”、“學困生”才“享有”的待遇,其實每一位學生、家長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幫助。班主任老師要把自己的愛心灑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歧視“雙差生”、“學困生”。只有這樣才能克服部分學生、家長對家訪的抵觸情緒,得到他們的積極配合。
最后,要使家訪的內容、形式多樣化。關愛學生絕不是一句空話,它體現在對學生生命個體的全面關注,既包括學生學業、思想的關心,也包括學生生存環境的關注。家訪不僅僅是與家長交流學生在校表現和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更是為了走進學生的生活,走近學生的心靈。家訪應真誠地表達出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和學習上的幫助,因此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也是家訪不可或缺的內容。
二、“重”是舉輕若重——思想上高度重視家訪
首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成功的家訪首先是能讓家長接納你,信任你。因此,第一次見面的講話,就顯得非常重要。實踐證明,做好充分準備的家訪不僅能使學生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的在校表現,也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還可以加深教師與家長的感情,能起到協調配合,共同促使學生進步的作用。因此,教師家訪前也一定要“備好課”。
其次,要注意與家長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訪時的談話是最講究技巧方式的,談話要有目的、有準備、更要講究技巧。幽默的談話不僅能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而且能與聽者建立親密的關系。在不便于直接說出本意的時候,抱著尊重對方的態度,采用同義代替、側面表達、模糊語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本意。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確定自己的談話內容和談話方式,并且在情況突然變化時能迅速地調整其說話的內容與方式。
最后,家訪之后要持續關注教育效果。每次家訪后,班主任老師向家長或學生了解對家訪的反應,進行總結和反思,并對家訪后的后續教育工作進行思考。同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對學生的變化進行及時的評價和激勵,并及時把這種變化告知家長,以便家長也能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共同促進學生的進步,使家訪工作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緩”要緩得適時——克服急躁情緒
家訪是一個走近學生生活好心靈世界的過程。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無論是家長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些教師把家訪當作“整治”犯錯誤的學生的“特效藥”,指望通過一次家訪就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既是不切合實際,又是不負責任的。有人說“教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教育是需要耐心的。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需求,每一位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師所付出的辛苦遲早都會有回報的,教師要理智地看待家訪過程中的“得”與“失”,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氣餒。在實際家訪過程中,筆者嘗試了一種自稱為“分解任務式家訪”,將家訪的目標分解為認識學生家庭(包括認識學生家庭住址、認識學生家長和了解學生學習環境)、了解家庭教育、進行教育溝通、協力解決問題等不同層次的目標,而不是一個目標。全部實現這些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一回生,二回熟,常來常往成朋友”的過程。家訪從最簡單的認識學生家庭開始,逐步實現了解、溝通、交流的目標,哪怕只是實現了一個最簡單的目標也是收獲和成績。這樣做一是為加強教師和家長的聯系和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也避免了班主任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出師未捷身先死”,增強做好家訪工作的信心和能力。記得有一年冬天,天上下著大雪,我陪同一位年輕老師去家訪,好不容易找到學生家,卻又遇到鐵將軍把門——學生家長不在家,多方向鄰居打聽也不知道家長到哪兒去啦,于是只能失望而歸。在返回的路上,看著那位老師沮喪的神情,我這樣勸解他說,其實我們今天也是不虛此行的,至少我們有三點收獲:一是我們認識了這位同學的家庭住址,二認識了他的幾位鄰居——可以從中了解他的成長環境,三是向家長傳達了老師對孩子的關心……一番話使這位年輕老師茅塞頓開——教育需要耐心,家訪也要克服急躁心理。
四、“急”要急得恰當——及時抓住教育時機
家訪是班主任密切與學生家長聯系的一種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訪,善于家訪是班主任帶好班的方法之一。當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務以后,就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的家庭進行普訪。通過普訪,對全班學生的家庭情況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問題,要進行速訪,對個別學生,根據需要,還要常訪。如學生生病在家,學生取得成績時,后進生稍有進步時,學生家長遇到困難時,發現學生出現異常表現或有不良苗頭,班主任都應該及時家訪,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時機,及時家訪,即使后來再補上,效果也不夠理想。對學生身上的某種毛病有覺察而不去家訪,等到矛盾已經公開化后才去找家長,商量解決辦法。這種家訪有害于學生:一是沒有達到重 病預防有病早治的目的;二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影響;三是很可能失去了教育學生的許多有利時機。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家訪,雖有可能遏制矛盾激化,但卻不能根治。
家訪中的輕重緩急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輕”是做好家訪工作的基礎,“重”是做好家訪工作的保證,“緩”是做好家訪工作的方法,“急”是做好家訪工作的關鍵。只有做到輕與重、緩與急的有機統一,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家訪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徑,使之成為溝通學校與家庭的“心橋”。真正在家訪中體現“以人為本”,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家長為中心,家訪時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從每個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狀況和家庭實際出發,舉重若輕而又舉輕若重,緩得適時而又急得恰當,方可以達到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第三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