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關鍵在于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使學生自主地把控自身,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課堂教學 主體性作用 教學效率
學校工作的核心是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關鍵在于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使學生自主地把控自身,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是外因,教的外因條件通過學生學的內因根據而起作用。教的主導作用必須建立在學的主體性基礎上的,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學生自主地學。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把握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而教,以學論教,實現由教學向學教的轉變。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主體性作用發揮的前提
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揮是需要興趣的,需要動力的。對每個智力水平正常的學生來說,若缺乏基本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那么課堂教學條件再好,也難以培養學生主動精神和發揮學生主體性。因此要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進行主體性教育,首先必須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問題。
1.明確教學目的,培養學習興趣。目的即方向,興趣即愛好。目的和興趣相輔相成,只有學習目的性明確,才會愛好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對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就會促進學習目的的進一步明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化學與社會,化學與日常生產、生活,與人類的健康的密切關系也日益凸現。學習化學的目的就在于此,目的明確了興趣也就產生了。
2.明確教學目標,產生學習需要。學生沒有學習目的,就沒有內驅力,就沒有學習的動機,就缺少學習的主動自覺性。學習動機是“需要”的表現形式,學生為什么會產生學習的需要,主要是“目標”在指向。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要解決好“需要”和“目標”之間的關系。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要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和需要,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和個性差異。
3.創設和諧氛圍,激發學生情感。創設和諧氛圍,激發學生情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1)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間要有豐富的情感交流。 (2)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樣學生才會對你敞開心扉,課堂氣氛才能活躍。(3)教師應帶著激情走入課堂,不能讓自己的情緒波動影響教學,做到言之有情,聲情并茂。(4)教師要善于將認知目標和情感因素結合起來,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調節學生的情感活動的強度,讓學生的情感隨著課堂的進行而“一波三折”,始終對化學教學內容保持濃厚的興趣。
4.運用實驗手段,增強學習興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全書有八十多個演示實驗和十多個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好這些實驗,組織學生觀察千變萬化的化學現象,這必將有利于培養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必須指導學生盡可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實踐。
5.改變教學方法,維護學習動機。現代教育論認為:要在主體性教育中充分激發和有效地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結構,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但不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而且在教學中不斷地創新,不能讓某種方法凝固化、公式化。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主體性教育的途徑
1.參與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目標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材實際,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和能力狀況、知識需求情況來確定。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使教學工作真正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此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由于學習目標是從學生中來,在課堂教學中又重新回到學生中去,始終切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避免了傳統“教學目標”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真正做到使學生學有目標,行有方向。
2.參與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不僅由教師來確定和布控,而且可以也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論來把握。因為學生的學習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沒有整齊劃一的學生,也無整齊劃一的學習狀態。學生自己把握重點和難點,學習起來心中有數,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集中,而對重點的準確把握和難點的順利攻克,又能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得到一種輕松、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形成強大的“內驅力”。
3.參與學習方法的選擇。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的做法是教師選擇,讓學生運用,這不符合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認知結構,從輔導——自學、引導——發現、示范——模仿、實踐——探索等多種模式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4.參與實驗操作。化學教師在實驗課上,不要包攬一切、抱著學生走,應該讓學生在明確實驗目標的基礎上,自己選擇儀器和藥品,自己組裝,自己完成實驗。有條件的話,可以在實驗中有意設置一些實驗阻礙,變機械性操作為能動性操作,這樣會有效地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引導學生自我創造是主體性教育的核心
二十一世紀是高度信息化時代,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化學教學的特點,應是個別化和個性化,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主動發展。為了引導學生自我創造,化學教師應把握以下幾個教學原則。
1.思維性原則。一方面設疑要有足夠的思維量,要強化學生的思維過程,把教學活動看成是全體學生思維的體操,使之“跳一跳,摘桃子”。另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教師對學生豐富聯想和多維思考應給予支持和鼓勵,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諷刺挖苦,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2.探究性原則。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創造性,化學實驗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設計實驗問題時,要挖掘驗證性實驗中新的內容,設計探究性實驗,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究的情景中,讓他們親自探究新知識,發現新問題,解釋新現象。
3.全面發展的方向性原則。化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種發展因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學習潛能,全方位、多側面地培養學生。
4.發散聚合原則。培養學生創造思維,關鍵是教會學生堅持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統一。一個創造活動的全過程,需經過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再發散——再聚合的多次循環才能完成。
總之,主體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素質教育活的靈魂。教師要多努力創設學生參與的氛圍,努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努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挖掘學生的參與潛能,提高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在未來的學習化社會里,惟有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社會并創造社會。我們必須對這一特征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化學教學真正適應時代,適應未來的挑戰。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掘港鎮天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