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工作關系到學生的全面成才,關系到學校的生存,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了增強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工作實效性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教育 實效性
正如企業的產品銷路代表著企業的競爭力一樣,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直接反映了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也是展示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之一,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面對這一新形勢,就高校而言,必須重新審視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工作的實際效果。
一、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內容的研究
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具有鮮明的全程性,應貫穿于學生大學生活的始終。教育內容也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做到個性化、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
大學第一階段,即大學一年級的“就業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適應大學新的環境,完善人生奮斗目標”。大學是人生新的起跑線,充滿了競爭與挑戰,誰放松自己,誰就要落后,就要在日后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學校應該引導大學新生對大學進行“再認識”,做好思想準備,消除幻想,盡快適應環境,盡早規劃職業生涯,明確、完善奮斗目標。
大學第二階段,即大學二、三年級的“就業教育”,重點是教育學生“搶抓機遇,全面成才”。未來人才的競爭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綜合型人才的競爭、創造型人才的競爭,在校大學生必須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遴選標準來發展、塑造自己,確保自己“適銷對路”,力爭讓自己成為“搶手貨”。為此,學校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牽線搭橋,使學生掌握雄厚的技能基礎,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圍繞自己未來的職業需要,補充自己的不足,擴大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以拓寬擇業領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應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鍛煉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在校期間鍛煉越多,準備越充分,走上社會的起點就越高,成才的速度就越快,在工作崗位上就能游刃有余,如魚得水,否則,將很難進入角色。這些對大學生日后的就業擇業創業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大學第三階段,即大學四年級的“就業教育”,主要是“端正心態,立業報國”。包括思想指導、政策指導、信息指導、技能指導、心理指導等。思想指導,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需要和就業形勢,正確處理社會需要與個人理想的關系,提升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引導、鼓勵和教育學生面向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走艱苦創業、科技創業、自主創業的成長之路。政策指導,主要是介紹全國及地方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學校就業工作制度、要求及步驟,讓學生把握就業方向,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自由發揮。信息指導主要是完善信息溝通渠道,搜集發布就業信息,達到信息準確,渠道暢通。技巧指導,重點是傳授求職、應聘的策略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幫助學生發揮個人特長,把握就業機遇。心理指導,主要在于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個性、習慣、能力、特長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二、努力創新就業教育指導的形式
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實效。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是目前高校普通采用的就業教育指導形式,當前的問題是要進一步提升授課教師自身的素質,優化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的實效性。
舉辦就業專題報告會、講座等。結合專業特點,召開專題報告會,如邀請優秀校友、企業家回校作報告,以自己的切身經歷、成功的例子引領學子;邀請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人事部門領導到學校介紹就業形勢、選人用人標準等,引導學生擇業時正確定位,對大學生的學習也可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開展就業市場需求分析和畢業生跟蹤調查。通過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專業水平、思想表現、工作能力等的調查了解,掌握用人單位對學校育人工作的意見和社會對專業需求的趨勢,這些信息不僅是就業教育的良好素材,而且可以作為改革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進學生服務與管理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決策依據。
努力搭建大學生實踐鍛煉、見習實習平臺。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穿針引線,為學生走向社會,投身實踐,提供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可以鍛煉能力,豐富閱歷,加深對社會的了解,而且在具體工作中,還可以在與實踐單位的直接接觸中,發現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從而,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以便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審視、完善自己。特別優秀的大學生還可能在實踐鍛煉過程中被實踐單位“預定”,提前找到“婆家”,解決“銷路問題”。
舉行模擬招聘會。做什么事情都有藝術和技巧問題,大學生求職、應聘也不例外,也要有藝術和技巧。為此,學校可舉行不同層次、類型的模擬招聘會,給學生提供模擬應聘的空間,通過與應聘零距離接觸,了解應聘的注意事項、技巧,積累應聘經驗,獲得有益的感悟和啟迪,不至于在人才招聘市場上因缺乏應聘技巧而被淘汰出局。
開展專題職業培訓。為了豐富大學生對未來所服務職業、行業的感性認識,學校可根據行業特點,開展專題職業培訓,在培訓中指導,在培訓中強化,提高學生整體的擇業能力。
三、切實完善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的職能
目前,各高校都設立了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但關鍵是要真抓實干,服務職能亟待強化,服務效率尚須提高。就業中心不能僅僅滿足于政策介紹、信息發布和技巧指導,不宜延續“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而應該把眼光向外,主動出擊,奔走呼喊;積極走出去,全面撒網,廣結良緣;與社會各界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力爭建立起較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基地。對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來說,你的交際圈有多大,畢業生的就業之路就有多寬。
四、積極借鑒國外大學生就業的成熟經驗
由于我國的社會制度與西方國家不同,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方針、政策及管理機制也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別。但是,國外有關大學生就業的一些好的做法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例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運用心理測試方法,對學生的性格、志趣、能力等做出正確評價,通過與學生對話,對學生的氣質進行深入了解并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高校與社會上的職業介紹機構定期交換信息資料,建立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等。總之,認真研究和借鑒國外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的經驗,探討蘊含其中的深層的教育理念,將使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工作更富有時代精神,更具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袁敬偉,陳軍.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
[2]靳海燕.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2).
[3]陳剛.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的理念及實踐[J].人才開發,2005.
[4]王浩.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