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化課堂的構建是想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一種適合學生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思路,實現一種教育教學理想。本文著重介紹了生本化課堂的要素及特征,探討了生本化課堂教學操作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 生本化課堂 情境教學 合作教學
長期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的確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恭順、缺乏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他們的創造性,壓制了生命活力。這種教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忽視學生的生命、學生的發展和課堂教學的生命價值、生命精神。我們直面現實、反思教學,不斷感悟新課標、新理念,得到了一個極深的感觸:對于非人性化的“死水一潭”式的課堂教學非“改造”不可!“不破不立,破舊立新”。破不是目的,建立人性化的課堂教學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提出生本化課堂,不是忽略了教師的地位和價值,而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責任也更大了。因為生本化課堂的構建是想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一種適合學生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思路,實現一種教育教學理想。這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闡述的:“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一、生本化課堂的要素及特征
1.內部要素。自從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介入,使得原有“課堂教學”這一“銅墻鐵壁”式的穩固結構開始松動,出現了“力學結構上的不平衡狀態”。事實上,學校教育內部已經逐步孕育著一種具有強大沖擊力的隱性力量,正是這種隱性力量成為我們今天的“改造力和建構力”。一句話:來自學校內部“改造力和建構力”的施力物體是學生!因此,學生是生本化課堂最關鍵的因素。
2.外部要素。一個尊重學生生命、尊重學生發展的“課堂”,不僅有從“新課堂教學”結構外部吸納“營養”的生命需求,而且還有“新課堂教學”的生存發展的社會環境。如開展“探究式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教學”的文化環境、社會評價導向、社會對語文教育的認可度等都是建構“生本化課堂”重要的外部要素。需要指出的是,這“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對立統一體,只有內外和諧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本化課堂結構時,我們的目的才能實現。
二、生本化課堂教學操作策略
1. 情境教學
我們不得不承認,只有將學生置身于尊重人性和關愛生命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對話方能實現,學生的創造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可以利用實物、圖片、視頻、音頻等信息,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的,敞開心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把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感受、體驗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坦誠訴說、講解、演講。
情境激發式。適當的情境設置會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
角色扮演式。教師確定問題,學生進入情境、然后結合閱讀內容,學生個性化理解、分析角色,再由學生表演,最后結合文本進行評論。當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運用它。
自由閱讀式。在自由閱讀課上,學生可將喜愛的書帶來閱讀。教師也可以從圖書館借來一些適合各年齡段學生看的書。寂靜中有著對文學的饑渴,有著對哲理的沉思,沒有壓力,興趣濃厚。大量自由閱讀對學生閱讀水平、語文能力甚至認知思維水平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者有的為了了解人物故事而去閱讀的,有的帶著問題與思考去閱讀的。通過閱讀,學生獲得了新信息,培養了興趣,提高了閱讀能力,增加了文學底蘊,并且在班上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好風氣。
創新設計式。比如說根據一幅“山體滑坡”圖讓學生進行“排比句”的練習、生成、探究、交流、創造,通過這樣的一組探究活動所得到的“排比句”才會具有鮮活個性的“生命作品”。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進行特定情境中的排比句設計教學。
首先,多媒體按一定的速度播放無聲動畫(學生甲)旁白:校門口,地面上有一個顯眼的塑料袋,里面充滿空氣,上面還粘著厚厚一層灰塵,離它不遠的路邊立著一個垃圾箱。學生乙旁白:一個系著紅領巾的男生走過來,也許是足球愛好者,上去一記“射門”將塑料袋飛上了半空。學生丙接著尖叫說:“好”!學生丁旁白:這時一個背略有點駝的老太太走過來,此時,恰好塑料袋輕輕地飄落在她的眼前,老太太艱苦地彎下腰拾起扔進路邊的垃圾箱里……
然后,將上述的動畫改為由學生進行現場表演(這就是教學內容“環境保護”前提下的排比句創造練習的情境創設)。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學對事件中的三個人物:男生、女生和老太太分別用排比句予以描述,再將自己的“成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表達自己創設的排比句所表達的含義,讓學生在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中獲得。
最后,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成果交流”發言,發言時要將排比句的最亮點向大家講清楚,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對此點評——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在不同的感受體驗中創設了一種真切的、和諧的、富有激情的情境,帶著一種興奮的、高潮的心情在思考、在學習,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震撼力,體會到求知所帶來的快樂。
2.合作教學
作為教育資源,學生是一種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資源。這一資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都有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都有著隱含科學思維的內存,都有著為新的學習所準備的、被人忽視的、強大的基礎”。如果能夠將這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學生個體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課堂教學的新情景、學生的生命活力就會顯現。正是由于整合理論的科學性、針對性的有力支撐,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和“自主合作學習”是比較有效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合作學習小組“可以是兩人的、多人的”,一個小的群體對兒童個體來說,就是一個雛形小社會。正是由于這個小社會的存在,兒童才得以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這些固有資源,在師本教育體系下,所謂的這些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資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體系下,這些資源才被開發出來。
如對有關“蘇東坡”的詩詞教學時,可以讓合作學習小組的各成員進行如下分工:查找作者簡介的,收集本詩詞產生背景的,查找作者主要作品的,查找專家學者對該詩詞評論的,結合當代社會文化背景并且綜合各個成員對該詩詞理解的意見進行評析的等等。使學生在具體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活動為主線的新學習方式之中”。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較高境界。自主,著重在于學生的主動、獨立、選擇;合作,是課堂走向生本化需要營造的一種教與學的融合;探究,是突現學生主體智慧的有效途徑。沿著符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活動去不斷實踐,實現學生的生命活力在動態生成中張揚。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掘港鎮華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