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也同樣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學向生活開放,是張老師“開放性作文教學體系”的基本思路,他重視并調動學生獨特真實的感受,形成表達的愿望,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學會了用作文說生活。
[關鍵詞]作文教學 教學環境 環境創造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作家,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童言比比皆是:一個小女孩五歲時就說出“池塘的水看起來像是夏天的石蓮凍,'哇嗚'咬一口,肯定涼涼的”。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對老師說:“我腦子里的話用螞蟻一樣小的字把天都寫滿也寫不下。”瞧,孩子的語言天生就是“童話”。他們睜著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稚嫩的心感受這個豐富的世界,有感受就有了表達的需要,這就是兒童的語言了。我的學生們也常因他們的語出驚人而讓我驚訝不已。在課間,只要你常去他們踢毽子的地方,下棋打球的地方,聊天的地方聽聽,他們總有說不完的話,而且總能聽到一些特別鮮活高明的童言童語,這時你會那么振奮,我們的孩子多會說話呀!但是這種自由表達時的口語能力不等同于他們的作文能力,一旦讓他們用作文的方式來表達,原本“活靈活現”的孩子們忘而卻步了,甚至顯得有些木訥了。生活是豐富的,孩子的表達也是豐富的,可作文卻是枯竭的,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很復雜的,最根本的應該是我們對作文教學的定位有偏差,太把作文當作文。小學生為什么要習作,是因為他們要發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要表達對周圍的看法,他們只要有觸發點,并把他們寫下來,就是作文。小學生的作文,不應是應試教育下功利化了的作文,不是以立意深、構思巧、取材新等諸多標準為目標的作文,小學生的作文,僅僅是他們稚嫩的筆寫童稚的心,讓作文成為孩子樂于運用的表達方式、表達習慣之一。而“太當作文的作文”的要求潛意識中其實是要學生整齊劃一的像優秀作文看齊,一味拔高要求,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形成了“作文”與“自我表達”無關的錯誤意識,從而使學生對作文忘而生畏,產生消極抗拒、作文失語的現象。
那么怎么讓小學生豐富的生活,豐富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強烈的表達欲望形成豐富多彩的作文,讓原本應渾然一體的兩者再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呢?張老師的作文教學理念及開創性的實踐活動讓我豁然開朗,獲益匪淺。
首先,在習作要求上,張老師拋卻讓學生恐懼、無病呻吟的諸多作文中的“三綱五常”,不在布局謀篇、構思立意上折磨學生。其次,在習作表達上,少了限制與束縛,允許學生異想天開,自主作文,允許學生把玩進行到底,先玩后寫,鼓勵體裁開放、自由表達,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只要學生“我寫我事、我抒我情”,都給予真誠喝彩。再次,在習作評價上,多一些欣賞,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善待,允許學生有別,學生都從鼓勵中得到了自信,作文成為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的喜悅,這才是小學生的作文,真正意義上每個孩子都享有的作文。
尤為可貴的是,在幾十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張老師孜孜不倦地摸索與開創的教學理念、教學之路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可具體學習與借鑒的經驗,那就是他的“開放性作文教學體系”。當絕大部分老師都很理所當然的按照陳舊的模式與任意拔高的“思想”限制作文進行教學時,張老師卻開始了“說說玩玩”課等新型大膽的課題,他是勇敢而睿智的先行軍,這種開創精神值得所有走在第一線的老師學習,而他的這一“開放性作文教學體系”至今影響深遠,這是對傳統作文教學的挑戰與顛覆。“開放性作文教學體系”的意義還在于它重新連接起了傳統作文教學中作文與社會生活的脫節,作文與學生主體性的脫節,開放性作文教學是與現代生活大系統,和學生生活經驗系統相通的,也促進了學生把表達轉化為作文,與作文相通。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也同樣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學向生活開放,是張老師“開放性作文教學體系”的基本思路,讓學生走進生活,去參與生活、認識生活、學習生活,從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所以,在張老師的作文教學中,有時生活與課堂是分不清了。就拿“說說玩玩”課來說吧,如將作文與學生玩的小實驗有機結合起來,事實上是將作文與課外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課堂激起并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尤其是在習作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寫作的體裁,為學生的自主協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就能凸顯的更加充分,這樣就為學生的習作內容拓展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創造課堂環境,連接學生豐富有趣的真實生活,可以說,張老師創造了一個廣闊的與生活之源流相連通的作文環境,在此中,重視并調動學生獨特真實的感受,形成表達的愿望,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學會了用作文說生活。
張老師作文教學的智慧不由得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比喻,如果說孩子們是一顆顆飽滿結實的種子,我們不能硬生生的教會他們如何發芽,就有如我們不能把學生當作系統寫作知識灌輸與技能訓練的對象,更不能殘忍的以各種任意拔高的應試作文要求來“規范”它,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提供一個適合滋生的環境,就如張老師所做的創造一個與生活之源相通的廣闊的作文環境,讓種子憑借其自身豐富的營養開出絢麗多彩的作文之花。因為,我們畢竟不能教會一顆種子如何發芽。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科技園區梅墟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