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但是在德國,從客觀角度對毛澤東進行學術研究的人并沒有減少。人們對于當今中國有興趣,自然也會去研究毛澤東時代。他們想知道毛澤東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
有一天,英戈·謝弗爾的學生突然問他,“老師,毛澤東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樣的,我們還沒看過。”從此,這位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系的教授在他的古代漢學課堂上便多了一項任務:和學生一起看毛澤東的作品,然后再討論。
當英戈·謝弗爾在柏林的家里對《華人世界》記者講述這段與毛澤東有關的小故事時,離他第一次知道毛澤東這個人已經過去了40年。
那是1966年的某天,還是大學生的謝弗爾在德國當地的報紙上看到了關于中國無產階級大革命的消息。此后,他對毛澤東這位神秘的外國領袖的興趣越來越濃。“我是德國人,不是什么崇拜者,但我當時很喜歡讀他的著作,有些工作方法比較有趣。比如說‘一分為二’。《實踐論》、《矛盾論》這些哲學文章,在歐洲許多人都比較感興趣。”
德國“68級運動”與毛澤東
的確,在歐洲,在德國,毛澤東就像是一個突然降臨的精神領袖,受到像英戈·謝弗爾這樣的青年學生的熱烈追捧,這個影響在上世紀60年代德國大學生左派風潮也就是著名的“68級運動”中進一步升溫,“當時,我們在學校的時候都用毛主席語錄跟我們的老師談一談。在德國社會,他太特別了。”
英戈·謝弗爾之所為認為“特別”是因為在遙遠的東方,一個中國領袖提出了德國人期盼已久的主張:婦女能頂半邊天。
“從希特勒時代婦女就開始回歸家庭,這樣,她們就成為弱勢群體,萬一家庭出現矛盾,婦女重新走向社會非常困難。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婦女由于受到政府政策支持,地位要比他們高一些。”德國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邢來順對《華人世界》這樣闡釋道。
英戈·謝弗爾的看法是,作為完全不同于東德以及前蘇聯社會主義的一種全新形式,很多學者和青年學生想從中國的“文革”運動中獲得借鑒。當然,借鑒的不僅僅有男女平等的觀念,還有“打破權威、反潮流精神”,在邢來順看來,這才是引發當年德國乃至西歐毛澤東熱的根本原因。
“中產階級逐漸在德國形成主流階級的時候,除了物質層面,還要追求精神自由。要求參與政治的東西,不能聽你們上層所謂政治精英的引導,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邢來順分析說。
若干年后,這批當年投身左派運動的學生均已躋身真正的精英階層,時過境遷,他們身上帶有的毛澤東思想痕跡都一直還在。
毛澤東研究在德國
毛澤東對英戈·謝弗爾這位大學精英階級的影響,體現在他從1977年開始專門研究毛澤東思想,并著有兩本相關的著作《毛澤東思想導論》、《李大釗和毛澤東著作中的辯證法思想的基本特點》。
如今,他的研究領域已經延伸到了整個中國思想史,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還有就是譚嗣同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翻譯了郭沫若的傳記。雖然研究中國的時間這么長,但是他跟這個國家卻沒有太多直接的接觸,最近一次來中國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
當時,他是德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的一名教員,主要任務是在四川外語學院教德國語言和文學。他此生僅有的兩年中國之行為他的漢語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又為他日后的研究增加了不少便利。
研究中國和毛澤東在德國不止謝弗爾一個,在德國的圖賓根大學、慕尼黑大學的東亞學系里聚集了不少像他這樣的學者。
“高潮在上世紀70年代。研究者尤其是漢學家想知道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趨勢,自然必須研究毛澤東。” 英戈·謝弗爾介紹說,但他也特別強調“左派”學生對毛澤東的熱情必須與學者的研究分開。“前者是帶著政治傾向的,而后者主要是進行不帶傾向的客觀研究。”
但是隨著毛澤東的逝世,海外“毛澤東熱”開始慢慢減退,不過,英戈·謝弗爾卻并不這么看。他說:“盡管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從客觀角度對毛澤東進行學術研究的人并沒有減少。人們對于當今中國有興趣,自然也會去研究毛澤東時代。他們想知道毛澤東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
有職業的,也有業余的,萊比錫民族學博物館東亞部主任因果·南特威希就是其中一位。“我從十五六歲開始就對毛澤東感興趣。” 因果·南特威希清楚地記得當聽到毛澤東逝世的消息時他泣不成聲的情形。“第二天第一堂課剛好是歷史課,大家停止上課,悼念毛主席。我當時致了悼詞。”
對德國政治家影響深遠
除了知識分子,德國的政治家也是受毛澤東影響最多的一個群體。無論是德國綠黨聯邦主席賴因哈德·比蒂科費爾,還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施羅德。一提起毛澤東,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前新華社駐柏林記者鄭漢根曾經在2003年毛澤東逝世100周年時采訪過賴因哈德·比蒂科費爾,他對《華人世界》回憶說,“談起毛澤東的理論,他非常熟悉。舉個例子來說,我當時是用德語采訪他的,但是聽到很多熟悉的中文名詞,比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無產階級先鋒隊理論’。”
由于對毛澤東的喜愛,賴因哈德·比蒂科費爾進而加深他對中國這個國家的熱情,“他對中國的歷史很有興趣,都是用業余時間做研究。從商朝到現代中國的歷史,他都做過了解。”鄭漢根說。不僅如此,他還在1973年參與創立了海德堡地區的德中友好協會,隨后還多年擔任這個協會的主席。
事實上,除卻他本人,他所領導的綠黨本身也頗受毛澤東的影響。“綠黨整個機制主張都是從1960年代發展過來的,難免毛澤東思想的痕跡,比如中產階級‘要獨立的,要自由’的文化價值取向。” 邢來順說。
和綠黨一樣,德國另一大政黨社會民主黨也是左派政黨。據邢來順說,這個黨的前主席也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德文版傳記中特地辟出一章談毛澤東。
說到總理,不能不提到比施羅德更早的施密特。1972年中德建交,3年后,他以總理的身份代表德國第一次訪問中國,這次訪問也使他成了至今惟一一位見過毛澤東的德國總理。
毛澤東逝世30年后,他在被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問到如何看待毛澤東對中國及西方世界的影響時說:“他當年的對外關系,有一點值得稱贊,那就是他沒有發動戰爭。毛澤東曾認為,蘇聯和中國之間會爆發戰爭。但他沒有挑起這場戰爭,戰爭也沒爆發。在朝鮮戰爭期間,他的態度一直比較審慎,直到美軍北上直逼中國邊境,他才決定出手。在外交政策上,他的立場令人驚訝的非常克制和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