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進奧運會不是整體進入,而是局部進入。我們沒有必要按奧運會的標準對武術進行整體改造,只對選出幾個項目進行改造就可以了。武術與西方體育的不同是深刻的,進入奧運會的武術形式應當是淺層次的武術,當然它依然要具有武術的特點。
在近一個小時的訪談中,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任海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到“武術進奧運受阻也許并非壞事”。進奧運會一定要有利于武術的發(fā)展,如果在武術自身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奧運,可能會對武術的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先要了解什么是奧林匹克文化
《華人世界》:您是研究奧林匹克文化的專家,武術進奧運是否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西化?
任海:不是這樣。奧運會淵源于西方,屬于世界,已經(jīng)成為世界的一個文化象征。由于歷史的原因,今日的奧運會仍然是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因此它也需要納入非西方的運動項目,以適應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武術有自己鮮明的特性,它進奧運會可以豐富奧運會的內容。當然,武術要進入奧運會也需要對自身進行必要改造,以適應奧運會的需要。但這并不是要向西方文化看齊,武術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才有意義。所以不能說武術進奧運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化的過程。
《華人世界》:那么中華武術和奧林匹克文化有什么不同嗎?
任海:中華武術與奧林匹克文化的底蘊都很深厚,但是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如中華武術講究神形合一,內外兼修,將練內功置于突出的地位,練習時要求形、意、神、氣整合融合;而奧運項目多重外,重力量,練習時是人的神與形是可以分開的,如跑步可以邊跑邊聽音樂,這在武術修煉是絕對不行的。武術產生的背景是中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因此深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影響,如陰陽、五行、八卦、太極等。武術還與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密切相關,如經(jīng)絡學說。而奧運會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是在工業(yè)社會的背景中產生的,其科學基礎是解剖學、生理學等現(xiàn)代科學等。
國內武術研究沒有跟上入奧步伐
《華人世界》:那么這兩種文化如此不同,武術如何進入奧運會?
任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出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武術自身也在現(xiàn)代化,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道路。但是中國武術歷史悠久,積累豐厚,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如何現(xiàn)代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進行認真研究。目前中國社會經(jīng)濟面臨轉型,武術的發(fā)展也面臨轉型,對武術的研究也一定要與時俱進。在研究不足的情況進行改造,就有可能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失去武術的本質屬性,或者使武術的面貌模糊不清。因此,應當加強對武術現(xiàn)代化的研究,從戰(zhàn)略發(fā)展的眼光來設計武術現(xiàn)代化的步驟。這比讓一兩個武術項目進入奧運會更有意義。
《華人世界》:武術進奧運為什么會成為爭論的熱點,是不是和日本、韓國借舉辦奧運推動自己民族項目發(fā)展有關?
任海:1964年東京奧運會時,主辦國有權增設一項比賽,于是日本選擇了柔道。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主辦國有權設立表演項目,于是韓國將跆拳道作為表演項目,讓它首次在奧運會上亮相。6年后的1994年國際奧委會才決定將跆拳道列入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的確,日本和韓國都借辦奧運會之機將自己的民族體育項目推入奧運會,利用奧運會推動這些項目的發(fā)展。但是,時過境遷,北京奧運會面臨的情勢則完全不同。由于奧運會規(guī)模日趨龐大,超出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舉辦能力,“瘦身”勢在必行,國際奧委會不僅早就收回了主辦國為奧運會增設項目的權力,而且決定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起,不再設表演項目。此外,《奧林匹克憲章》還規(guī)定,要增加新的大項,需要在奧運會舉辦7年前就要確定下來。因此,無論是作為比賽項目,還是表演項目,武術進入北京奧運會已經(jīng)都不可能。但是,國際奧委會同意,在北京2008奧運會期間舉辦“北京2008武術比賽”。因此,中國武術仍有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
武術的傳播不一定通過奧運
《華人世界》:在我采訪的一些武館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武術在海外的傳播并不會受奧運的影響?
任海:是這樣的,比如中國太極拳和少林武術,在國外就非常受歡迎。武術在海外的發(fā)展,最終還是取決于海外的社會需要。武術不是僵化的歷史古董。武術不僅具有豐富的中華民族特色,在國際上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 而且還在強身健體、文化娛樂、自我防衛(wèi)、個人修為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實用功能,可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特殊的功效。因此,現(xiàn)在很多外國人也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文化,他們雖然沒有國內研究那么深,但他們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認同與追求恰恰表現(xiàn)了世界需要不同的民族文化。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武術海外傳播的渠道有很多,并不是只能依靠奧運會這一種渠道。
《華人世界》:以后武術是否有進入奧運會的可能?如果有,怎么入奧?
任海:當然是可能的,而且可能性極大。國際奧委會雖然在積極進行奧運會“瘦身”,嚴格控制奧運會項目的數(shù)量,但是,也采用了吐故納新的辦法,這就是,以后每一屆奧運會后都要重新審查奧運會的項目設置是否合理。這就為武術提供了機會。關鍵是武術本身的研究、改革與宣傳要及時跟上來。在保持武術根本屬性的同時,使武術符合奧運會項目的比賽標準和觀賞標準。與柔道和跆拳道不同,武術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體系。武術體系中的項目數(shù)量遠遠超過奧運會,因此,武術進奧運會不是整體進入,而是局部進入。我們沒有必要按奧運會的標準對武術進行整體改造,只對選出幾個項目進行改造就可以了。前面說過,武術與西方體育的不同是深刻的,進入奧運會的武術形式應當是淺層次的武術,當然它依然要具有武術的特點。
進奧運的武術項目只是淺層次的
《華人世界》:我有一個擔心,就是怕把武術淺層次的東西拿到奧運會上后,有些不了解武術的人會認為這是武術的全部?
任海:有這種可能性。因為奧運會傳播力量大,影響廣。一些不了解武術文化的人會認為這就是武術的全部。還有人會對這一部分進行夸張的宣傳,以獲得經(jīng)濟效應。但是,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隨著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中國文化傳播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傳播渠道,奧運會只是其中的一種。通過奧運會來激發(fā)人們對武術的關注,引起人們進一步了解武術的興趣。關鍵是武術傳播的其他形式與內容應當及時跟上,可以為人們提供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武術知識。
《華人世界》:能否談一下武術進入奧運的長遠意義?
任海:我們知道,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世界的和平、友誼和進步,使世界各民族和睦相處,組成一個和平友愛的奧林匹克大家庭,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這也是現(xiàn)代奧運之父顧拜旦當初創(chuàng)立奧運的初衷。如果這個家庭只有一種文化,那它就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宗旨。目前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單一性還比較重,這樣不利于世界體育,包括奧運會自身的發(fā)展。從長遠來看,強調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多元性是十分必要的。中華武術進入奧運,對于改變奧運目前的文化單一狀態(tài),對奧林匹克運動本身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武術有深厚的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