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人對毛澤東的時尚和商業利用遠遠超過中國人,當互聯網還沒有發展為全球產品的時候,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懵懂于網絡域名的時候,英國人就于1998年搶先注冊了“毛澤東”的域名。
遠在東方的毛澤東顯然無法像影響千千萬萬中國青年一樣對英國的青年產生震撼,但是英國幾個主要人物對毛澤東的評點,讓毛澤東的形象在英國的青年心中扎了根。
曾經撰寫《毛澤東傳》的英國學著迪克·威爾遜這樣評價毛澤東:“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毛是個英雄。他使中國站起來反抗外國的壓迫。”
而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則在生活上描述毛澤東的工作方式:“那是一間陳設簡樸的房間,周圍擺滿了書和他伏案批閱的文件。”
對毛澤東的認識
更加趨于偶像化
英國人對毛澤東的時尚和商業利用遠遠超過中國人,當互聯網還沒有發展為全球產品的時候,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懵懂于網絡域名的時候,英國人就于1998年搶先注冊了“毛澤東”的域名。
英雄的傳說總是讓人產生聯想,進而會激發創作欲望。當毛澤東被英國前首相卡拉漢表揚為“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對他無以倫比的紀念”后,英國人對于毛澤東的認識更加趨于偶像化。
為了表達對偶像的崇拜,毛澤東形象開始被賦予時尚理念,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和物體上。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曾經舉行過“時尚毛澤東”展覽,富于想象力的英國人把展覽變成了一場文化盛宴。由眾多紅色絲織品組成的毛澤東畫像布上,點綴著許多黑白和彩色的照片,上面記錄了許多毛澤東經歷過的重大政治事件,還包括了許多毛澤東生活場景的照片。
還有很多人會把毛澤東圖像印在衣服上,甚至還有人把毛澤東圖像貼在身體的各個部分,比如手臂、胸前。
以研究中國著稱的英國學者格利格爾·本頓在接受《華人世界》采訪時則表示,把毛澤東圖案作為廣告印在衣服上只是一種商業用途,僅僅是時裝行業發展的一種表現,并不具有任何政治色彩。
不過,毛澤東時尚元素的背后,更多是精神上的崇敬。英國著名“滾石樂隊”的搖滾樂手、甲殼蟲樂隊的約翰·列儂對毛澤東充滿崇敬之情,甚至在約翰·列儂的歌詞里還出現了毛澤東。
“年輕人把毛澤東作為一個人物形象,看成對權力的反叛者。”《毛澤東傳》一書的英國作者菲利普·肖特告訴《華人世界》。
癡迷毛澤東者依然存在
雖然毛澤東已經去世30周年,但是對于英國甚至歐洲來說,他和他的思想仍舊是個謎,仍舊有很多人在研究他。號稱“中國通”的格利格爾·本頓就表示:“在英國,數以百計的書籍和文章已經寫過毛澤東。”
而對于毛澤東的影響,《毛澤東傳》作者菲利普·肖特的言論很有代表性。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得最好,他說毛澤東“改變中國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
菲利普·肖特還表示,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就不會有今日,他是中國現存的主要動力之一。歷史不能簡化,不應低估以往人物扮演的角色,毛澤東的作用仍然很大。
菲利普·肖特評價毛澤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在冷戰時期的一系列內外政策,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帶來了穩定的國際環境,也使西方國家和中國之間確立了合作的基礎。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歐洲人開始認為中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經濟競爭的強力對手。
200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在英國的游行隊伍中,出現了毛澤東的圖像,許多年輕人舉著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澤東等人的圖像走完游行全程。英國人對毛澤東提倡的思想理論依舊著迷,對他的烏托邦主義也充滿好奇。因此,在今天,不論在社會實踐中,還是學術研究中,癡迷毛澤東者依然存在。
但是,隨著國外有關毛澤東研究的書層出不窮,也有一些開始帶有極端的片面性。菲利普·肖特認為對毛澤東應該客觀地看待,不能采取隨便的態度,這樣對毛澤東、對國家會產生多方面的遺憾,他期望中國更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