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汪力成的眼里,賺錢只是一種手段。回報于社會,造福于人民,才是創造財富的真正目的。
山城重慶,夜色正濃,一輛別克商務車正離開機場,向市區駛去。車內,汪力成問重慶公司的秘書:“我們住哪?”秘書回答:“已預訂好了,五洲大酒店。”汪力成說:“打個電話退了吧,我還是住老地方,小天鵝賓館。”
其實秘書知道,汪力成每次出差,只要沒有重要接待任務,都住三星級賓館,有時甚至還會住沒有星級的招待所。這次汪力成剛結束對非洲抗瘧藥市場的考察,就馬不停蹄地直飛重慶,要與當地政府探討如何進一步發展華立在酉陽的青蒿種植基地,希望帶動當地更多的農戶走上致富道路,同時不斷滿足非洲抗瘧市場的需求。所以公司秘書這次想破個例,特意選了個環境優雅的四星級賓館,好讓他好好休息一晚,哪知又被擋了回來……
財富觀:回報社會造福于民
其實,在華立集團總部工作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知道,汪力成出差原則上不住高級賓館,乘飛機只坐經濟艙;穿著也不講究品牌,辦公室里也沒有什么奢華的辦公家具……
汪力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遇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的年代,迎來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昌明盛世,使得我們這些經營企業的人付出后不再是純粹的奉獻,而是有了財富的體現。對我們來說,賺錢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只是社會衡量他的價值標準之一,作為個人沒有理由可以隨意消耗財富。何況,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離不開政府、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并不是僅僅靠自身的單打獨斗就能做到的。財富,只有回報于社會,造福于人民,才是我們創造財富的真正目的。
“回報于社會,造福于人民”——正是在汪力成的言傳身教下,華立人不僅在經濟層面做出了貢獻,而且通過事業化的公益、慈善活動,最終回報社會。
“沒有理由可以隨意消耗財富”——正是在汪力成的諄諄教導下,即使在今天,雖然華立已擁有上百億的家產,但華立人仍然崇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方面華立人為幫助弱勢群體推出了“授人魚”計劃,即實實在在的捐錢捐物;另一方面,華立人實施“授人漁”工程,從根本上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為此,成立了“杭州中盛儀器儀表有限公司”,安置了170多名殘疾人,占企業生產人員的60.6%。中盛公司根據殘疾人的生理特點,想方設法把殘疾員工安排在既安全又合適的崗位上。殘疾員工與健全員工實行同工同酬的同時,企業還制訂了對殘疾員工傾斜照顧的政策,為家住余杭鎮的殘疾員工安排中巴車,早晚接送,費用全免;對家住余杭鎮以外的殘疾員工每月發放路程津貼。在實際生產中,對殘疾員工的工資實行“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政策,并為殘疾員工統一辦理了“五險一金”等。這些殘疾員工激動地說,華立為我們創造了就業崗位,徹底地幫助我們改變了生活困境,這樣的“捐助”太好了!
對外慷慨解囊的華立人,對內總是以節約為本。在華立集團下屬企業華正電子的生產現場,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包裝工人重復著這樣一個動作,即把木框架放在牛皮紙上,然后用墻紙刀劃一下。原來,華正電子的產品包裝要用到牛皮紙,以前包裝時根據經驗估算所需牛皮紙,為避免包裝時長度不夠,裁切時總會多留一些。后來,現場管理人員觀察到這一現象,并提出了改進辦法——請木工用包裝箱上拆下來的木板制作了一個相應尺寸的框架,這樣包裝工在裁切牛皮紙時就有了依據。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改變,每個月能節省2500多元。
在華立,這方面的事例幾乎每個員工都能給你娓娓道來,因為他們全都親身參與。在汪力成多年的倡導和身體力行下,節約的觀念不僅已經深入到了每個華立人的腦海中,而且已經成為每個華立人的自覺行動。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了2005年的《華立內參》合訂本,光是這樣的小故事,里面就有100多個。而刊登在2004年第10期《華立內參》上的一份“華立金鷹助學名單”,一個個高層管理人員的名字躍然紙上,排在名單之首的汪力成,一次性捐款就達10萬元之多。
身體力行億元回報社會

有個學者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華立為什么會不斷成長”,結論很多,但他自己總是感到不滿意。后來,他開始留意汪力成的吃穿住行,終于,有一天他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在朋友間宣布;“我弄明白了,華立為什么會不斷地成長!”
學者的“宣布”雖不是官方的,卻是可信的。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華立十五時期的第一年營業收入為28.5億元,“十一五”的第一年達到了110.33億元。與此同時,另一個醒目的數字擺在記者面前:近五年來華立參與社會各種扶貧幫困、突發災難的捐贈,參與政府的對口幫扶工程、支援西部開發等,資金累計已超過上億元。
華立成長的過程,是汪力成這位當家人財富觀的實踐過程。
華立成長的背后,是客戶、股東、員工、社會以及利益相關者高度認同汪力成的財富觀!
2006年12月12日,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民營研究院等共同發起主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發布典禮”大型頒獎晚會在北京飯店隆重舉行,華立集團榮獲“2006年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稱號。在主持人激情宣布的那一刻,金色大廳,掌聲四起。
顯然,學者的明白是因為看到了華立做企業的本質,用汪力成的話來講,那就是“把華立發展成為一家最具社會責任感、最受人尊敬的企業,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顯然,讓我們也明白了“舍得花錢與舍不得花錢”的含義是什么,或者說弄明白了汪力成經常提倡的“能住三星級就不住四星級”的道理所在。
再讓我們把時針撥到2007年5月16日。這一天的上午,由汪力成發起設立的非公募性慈善基金會“浙江綠色共享教育基金會”在華立集團總部宣告成立,并啟動了“綠色共享·萬名助學行動”、“綠色共享·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基金”等項目。汪力成說,“我希望退休后,能將自己的大部分財富,通過第三次分配的方式回報社會。”
對自己是那么的吝嗇,對別人卻又是那樣的慷慨。這就是汪力成這位中國企業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