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60年代法國‘五月風暴’時,我是法國學聯的副主席,當年很多毛派分子如今都成了社會精英。西方社會有一個傳統,就是找不到目標,大家都普遍缺乏一個精神支柱,毛澤東正好承載了法國‘毛派分子’的理想?!?/p>
1968年5月13日,在大洋彼岸的浪漫國度法國,學生、工人聯合舉行總罷工總罷課, 20多萬人涌上巴黎街頭,進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人群中不乏身穿中國綠軍裝、頭戴綠軍帽、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的法國青年,當時的法國報刊甚至還曾疾呼:“巴黎街頭出現紅衛兵”。這場席卷法國全國、促使戴高樂改組政府的抗議運動,史稱“五月風暴”。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么毛澤東的思想會對一個其從未前往的異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杜明,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漢學家、法國國立政治學基金會研究員、中法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主任。1968年“五月風暴”運動時,杜明正是一名熱血青年,并且是法國學聯的副主席。
雖年逾古稀,但杜明思維敏銳,聲音洪亮,一邊抱怨記者打擾了他的工作,一邊又滔滔不絕;中文流利,不過卻經常停頓,搜腸刮肚尋找更加恰當的中文詞語以精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作為法國“五月風暴”的一名積極分子,杜明認為,法國毛派分子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一種是由于1956年波蘭事件、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等原因,法國的一些共產黨員對蘇聯感到失望,進而轉向了毛澤東,轉向了中國。還有一個原因,“西方社會有一個傳統,就是找不到目標,大家都普遍缺乏一個……一個……對,精神支柱,而毛派正好承載了他們的理想,包括中國河南省蘭考縣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和東北的雷鋒,也都是心目中的模范。”
雖然是“五月風暴”的積極分子,但杜明說:“我既不是托派(托洛茨基主義者),也不是毛派(毛澤東擁護者),說實話,一段時間里,都準備開除我,大家都覺得我保守?!倍琶鞅硎?,當時在法國,托派的力量更大,但毛派的領導人比托派的領導人聰明得多,很多都是大學生中的精英。
到了今天,很多前毛派分子都成為了社會精英,在法國政治界、學術界、文學界、藝術界都很知名,比如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貝爾納·德博爾,2007年大選熱門人物之一霍朗德·卡斯托,心理學家熱拉爾·米勒,左派無產階級組織領袖阿蘭·熱斯馬爾,等等。
杜明說:“我的老朋友、法國著名左派報紙《解放報》原總編輯塞爾日·朱利,也是前毛派分子。他們總體來說很聰明,很熱情,也很會利用媒體?!?/p>
2004年10月14日,中法文化年期間,法國駐華大使館新聞參贊、新聞處主任張泰年作客新浪網和網友交流時,有網友詢問“在法國說起中國來用什么樣的詞匯能第一時間表達出法國對中國的了解”,中文流利的張泰年說:“應該是長城?!敝鞒秩嗽賳?“還有呢?”張泰年回答道:“就是毛澤東。”
對于毛澤東在當今法國的影響,杜明表示,由于林彪事件等原因,部分法國前毛派分子在上世紀70年代便趨于理性。而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的變化也讓很多法國人士包括一些右派人士變得更加現實,開始支持中國,“包括剛剛結束訪問中國的我們總統希拉克先生”。
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際,《國際先驅導報》曾刊發一篇對前法國國務秘書安德烈·貝當古的專訪文章,年過八旬的安德烈·貝當古回憶起毛澤東時,非常動情,說:“我很早就愛上了中國。法中建交之后,我兩次被毛澤東接見,有幸一睹偉人真容。早年得以近觀中國,使我比大部分西方人更能體會中國的獨立和堅韌,亦更能分享中國人成功的榮耀。在我這一代法國人心目中,毛澤東是偉大的人物,他讓中國人民重新擁有了獨立和尊嚴?!?/p>
時至今日,著名毛派分子、法國心理學家熱拉爾·米勒表示他仍是毛澤東的崇拜者:“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思想對法國青年簡直是一種‘誘惑’,它激起了法國青年的反叛精神和改變世界的愿望。”
《環球人物》雜志曾刊文表示,法國國際研究專家認為毛澤東影響了整整一代法國人,并且,毛澤東的影響不限于一代法國人,因為當年的那批青年人,如今早已為人父母,他們會將自己對毛澤東的情結,在言傳身教中傳給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