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國的公共食堂被認為是大鍋飯取消之后,到目前為止就再也沒有恢復過。然而多年之后,加拿大的溫哥華卻出現一家命名為“毛家食堂”的飯店。
據店主人介紹,光臨這里的顧客以中國人居多,點得最多的菜就是毛主席最喜歡吃的“毛氏紅燒肉”,隨著生意的紅火,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到“毛家食堂”用餐,其中多數人是沖著毛澤東來的。
“一個有代表性的加拿大人大概都聽說過毛澤東。”加拿大著名漢學家王建在接受《華人世界》采訪時說,之前,他曾經當過加拿大駐華使館教育文化參贊,對中國有很深的研究。
雖然毛澤東晚年的決策導致大量華人移民加拿大,讓加拿大人對其的認識有點片面,但是總體上的評價依然很中肯。
為中國人民的革命而犧牲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在中國家喻戶曉。當年毛澤東與白求恩只見過一次面,之后白求恩就開赴前線,一年后,白求恩犧牲在中國的太行山上。
1970年10月,中國與加拿大正式建交,兩年后,加拿大政府授予白求恩“加拿大歷史名人”稱號,并把白求恩出生的小樓從當地長老會手中買下來,經過3年多的修繕和重新布置,于1976年作為白求恩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同年,這棟小樓被列為加拿大國家歷史名勝之一。
從此之后,到白求恩紀念館參觀的中國人絡繹不絕,對此,加拿大人的理解是:毛澤東一篇有關白求恩的著名文章導致中國人對白求恩有著無與倫比的緬懷情結。
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毛澤東稱白求恩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評價毛澤東:“這是一位蓋世英才。他一定會改變這個世界”。
毛澤東和白求恩的關系成了中國和加拿大友誼的象征,中加建交之后,加拿大總理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在職期間,曾經三次訪問中國,并和毛澤東做了很多深層次的溝通。
他評價毛澤東為20世紀最偉大的領袖之一。不過,由于意識形態的問題,冷戰時期的加拿大人并不能客觀地對待毛澤東,冷戰結束后,加拿大人對毛澤東的認識才逐步完善客觀起來,反映出加拿大人對毛澤東意識形態的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