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武術必須打破門戶派別隔閡,取百家之長集一拳,動作簡練實用,貢獻給世界。也就是說中國國內拳種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外世界上只有一種中國功夫的品牌。
上海的夏天真的很熱,尤其是在一條找不到具體門牌號的路上尋找創建于清末民初的精武門舊址,這個成立近百年的民間社團曾因霍元甲而名聲大震。好在司機知曉這個地方,在一座豪華的商廈邊上,司機停了下來,指指旁邊的小巷,告訴記者“往里走就是精武門了”。
精武門邂逅武林高手
一直很相信緣分,認為所有的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
還未走進精武體育館,驀地看到側面精武體育訓練中心大堂里,霍元甲的畫像借著暗淡的光,將他那永不逝去的英武正義之氣投射到記者的視線里。一種敬意油然而生,真想進去看看,腳步不由的轉向訓練中心的大堂。此時,見一老者步履矯健地向記者走來,爽朗的話語招呼著,把記者帶到霍元甲的像前,“來,今天我們見面也是緣分,我來給你介紹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傳奇經歷。”霍元甲對那些侮辱中國為東亞病夫的所謂“外國大力士”敢于挑戰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著記者。話語間,記者已經被他帶到一間辦公室,矮小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他與師父的合影。
這位名叫周敏德、今年已六十余歲的老人正是經營著精武體育總會訓練中心的一位武林高手,曾獲得全國推手冠軍,如果他不說出年齡,你是難以想象出來,這樣的年齡還有這樣的身手。突然間,周敏德運足真氣喊了幾聲,掄起胳膊,使記者近距離地感覺到了他運氣后的功力非同一般。
“我17歲就入門精武,練習摔跤;以后又尋師訪友,學得綿拳、查拳、少林拳、心意六合拳、太極等功夫。43歲拜楊式太極第四代傳人、太極拳名家傅鐘文為師,歷經數年修煉,終于得楊式太極真傳。”周敏德老人很爽快地介紹了自己習武的經歷。他說,他今天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遇到記者,實在是一種緣分,而且他非常想把對于武術的真心話說出來。
習武要有科學的訓練方法
1985年,當時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曾經發表一篇題為“讓中華武術走向世界,提高技擊對抗能力”的文章,周敏德在該文中說,中華武術必須打破門戶派別隔閡,取百家之長集一拳,動作簡練實用,貢獻給世界。也就是說中國國內拳種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外世界上只有一種中國功夫的品牌。周敏德對記者回憶說,“在今天看來,武術應該增加對抗性的成分,幾年前,英國BBC委托英國August制作公司來找我拍攝演練楊澄甫太極拳、綿拳、心意六合拳,格斗中,對練助手是英國的Chris,以前他常年參加自由搏擊比賽,是個職業運動員,力大兇猛。我身高1.70米,體重150斤,60歲,他身高1.80米,體重近200斤,按道理我這樣的年齡是不好挑戰他的。事后他特別驚嘆我渾厚的功力和‘以養為主,以練為精’的科學訓練方法。”

提起這件事,周敏德還拿出當年拍攝的照片,指著照片上的英國小伙子說,“就是他,他說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早點見到我,就可以避開很多的傷病,保持旺盛的搏擊功力。”
多年來,慕名前來的外國武術愛好者都向周敏德討教武藝。“要和我切磋武藝的朋友很多,法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他們都到這兒來過。”周敏德指著照片上的外國朋友一一道來。
在訪談中,記者了解到,在周敏德27年的培訓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把學過所有的拳種都在實戰對抗中運用,鑒別真偽,去粗取精,從而提煉出一整套實用的技擊手法,周敏德認為目前中國武術散打運動員,除摔跤有特色外,其傳統的技擊手法幾乎沒有。在拳頭上,與拳擊運動員拳頭的功力、技巧、速度相差很大的距離,在拳頭上沒有凌厲的攻勢。在腿法、摔跤優勢上加上傳統的技擊打法及凌厲拳頭的攻勢,中國散打才能真正稱雄世界。
周敏德曾在泰國武館執教了5年,積累了破泰拳肘膝攻防技術,在1987年,周敏德隨上海自由搏擊隊擊敗了港泰自由搏擊隊。在長年累月的武術訓練中,周敏德總結了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養得好,才能練得精”,“單純的大運動量是不可取的”,“筋、骨、皮路線是中華民族成功的魂寶,也是在各類技擊對抗比賽中克敵制勝的法寶,造就技擊運動員在力度、速度、硬度、耐力度、靈敏度等綜合素質超一流,絕對是一門系統的科學訓練工程。”如今,周敏德根據自己多年所積,創造了一種可以健身防身的太極柔術,并推向世界。
在談到中華武術如何進奧運這個問題上,周敏德不無憂慮,他認為習武之人應該為中華民族武術發展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武術有套路表演,可強身健體是對的,但一味藝術表演沒有技擊防衛真功夫,就失去了武術的本來面貌,也就離譜了。武術要創新,要有適合奧運會要求的項目,說到底,武術應該增加對抗性。
采訪結束之際,周敏德老人還帶著記者看了他最心愛之物——自然奇石。他邊解釋邊領著記者看各種各樣的自然奇石,“我最喜歡奇石,這些大自然的杰作,經過幾百萬年以上的風化才形成,你看它們,自然古樸永恒,這種永恒不變的風貌與武術鍥而不舍的練功精神完全是迎合的,我用石頭來鼓勵自己練功,這也是我理解的武術真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