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東方”沒有了,俞敏洪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他可以駕車游走世界,做一個很快樂的人,還可以手持教鞭到山區教教書,但那些只能是俞敏洪的夢想了,因為他清楚地知道:“新東方”是一條不歸路,他只能堅持走下去。
去年9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紐約交易所敲響了股市鐘,一路高唱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俞敏洪,終于帶領“新東方”成功上市。持股31.18%(4400萬股)的俞敏洪也因此身價狂飆,被稱為“中國最富有的教師”。如今,“新東方”紐約上市將近一年,俞敏洪身價已超過40億人民幣。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俞敏洪卻說:“我現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讓‘新東方’上市,因為壓力太大了。”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從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魯的中國留學生見面后叫一聲俞老師;從一次次留學申請失敗到指點莘莘學子遠渡重洋。在他看來,一次次峰回路轉都是自己把握住了機遇。“當你遇到了失敗,如果你不繼續堅定不移地往前走,你就注定要一輩子失敗。”
俞敏洪自述自己生命的轉折是基于兩次失敗:一是高考連考3年方中,二是赴美留學3次遭拒。俞敏洪是個農村孩子,1978年他參加第一次高考落榜,英文得了33分,1979年參加第二次又落榜,英文得了55分,就這樣俞敏洪在第三次高考才考進了北大。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出現了留學熱,俞敏洪也想到國外轉一轉,他夜戰TOEFL、GRE,并終于考過了TOEFL和GRE。雖然分數不算很高,但畢竟撬開了出國的一條門縫。俞敏洪起初以為,自己至少能申請到一兩個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美國教授一個個鷹眼犀利,一下子就看出來我是個濫竽充數的草包,連太平洋一個小小島嶼上的夏威夷大學,都對我不屑一顧。”俞敏洪自嘲。
掙扎三年,俞敏洪出國留學的夢想一次次在絕望中破滅。
出國夢的破滅,也讓俞敏洪千金散盡,為了謀生,他到北大外面去兼職教書,并因此不得不離開北大。但也就是這些失敗和磨難讓俞敏洪學會了“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不能出國,但曾經的經歷讓他對出國流程非常熟悉;不能在北大教書,但教師的經歷讓他熟悉了教育培訓的流程。正是這些,幫助他抓住了人生中的最大一次機會: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
俞敏洪在自己的博客中說道:“人生的機會通常是有偽裝的,它們穿著可怕的外衣來到你的身邊,大多數人會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備獨特素質的人卻能看到其本質并抓住它們。這些素質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敗的能力和勇氣。我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敗,但也正是這些失敗及其背后隱藏的機會最后成就了我。最終,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藏在失敗背后的機會也許是最好的機會,這也使我進一步增加了堅強面對失敗的勇氣。到后來,坦然面對挫折和失敗便成了我的一種常態,在失敗面前,我會不斷激發自己的斗志,就像高爾基在《海燕》中所說的那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成就輝煌“新東方”
如今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道“新東方”,“新東方”學校目前已經占據了北京80%,全國50%的出國培訓市場,年培訓學生超過15萬人次,國外的留學生70%是“新東方”的弟子,“新東方”現在正如日中天。
俞敏洪用三句話來描述“新東方”的發展,“中國優秀的英語培訓機構”,“中國民辦教育的典范單位”,“中國企業化運作教育的示范單位”。
俞敏洪在創業之初并沒有想到“新東方”能有今天的輝煌。
“新東方”的第一個階段是俞敏洪自己單干,后來俞夫人加入,那時的俞敏洪想得很簡單,就是想把“新東方”變成全中國唯一的托福和GRE培訓單位。“新東方”的第二個階段是合伙人階段,俞敏洪的想法依舊很單純,一個人干事情沒勁,想拉一幫子人一起干。就這樣,俞敏洪拉進來了大學的幾個同學。2000年后,“新東方”的發展進入到第三個階段,那是“新東方”發展過程中最痛苦的一個階段,但也就那一階段,“新東方”把握了一個比較不錯的發展方向。堅持以英語短期培訓為主,逐步發展和完善了國內考試、國外考試、基礎教育、遠程教育、圖書出版等多個點。圍繞教育,“新東方”自己本身有了很多的支撐點。一個點下降的時候,另外一個點會上升。這個布局最后形成了“新東方”的核心。到2003年的時候,“新東方”基本結構改造完畢。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新東方”在2004年的1月做了一個決定,把“新東方”推入了第四個階段,這就是“新東方”在保留自己所有核心項目的同時,爭取拿到國際資本,從而進入海外上市的通道,“新東方”張開了騰飛的翅膀。
對“新東方”的未來,俞敏洪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過“新東方”自己的努力,在不違反“新東方”長遠發展計劃,不違反“新東方”整個價值體系的要求之下,來創造更加完善的“新東方”,讓它成為更好為學生服務、也更加為自己賺錢的教育體系。
如果“新東方”沒了
回首創業的十幾年,俞敏洪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東方”做這么大,他說當初可以本應該在北京把“新東方”做成年收入一兩百萬的精品機構,把精華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發展。“但我當時的野心太大了,結果現在留給自己的是難以承受之重。當你發現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目標后,煎熬和痛苦就呼嘯而至。”
“做得特別累的時候,我很想關掉‘新東方’,但我要為我的員工負責,為股東負責,為自己負責。我有時候想,假如‘新東方’沒了,人家會把‘新東方’和我收到全國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時我還是會出名,但成為負面教材了。所以‘新東方’是一條不歸路,讓我不得不走下去。”
俞敏洪本來計劃在2008年退休。這樣,他的生涯貫穿財富、事業、勵志后,有一個完美的英雄謝幕。但就目前來看,俞敏洪的這一計劃將會大大推遲,因為“新東方”上市后的俞敏洪更加忙碌了。
其實俞敏洪很想在卸任后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說:“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比如去教書,駕車游走世界,到貧困山區去教教書。或者去西北買一片荒地,讓它變成綠洲。”
俞敏洪很希望可以到處走走。“人生總有一種夢想,夢想總要給自己留點時間去實現。我所有的這些夢想基于不管我是否在‘新東方’當董事長,我在背后做這些事,都是為了能推動‘新東方’品牌的發展。因為,說到底我的名字跟‘新東方’是分不開了,所以我即使在‘新東方’不擔任任何管理職位,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人們都會把我跟‘新東方’聯系在一起。那么,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是推動‘新東方’品牌發展的事情,這是我的宗旨,是絕對不可能變的。除非有一天‘新東方’沒有了,那就不能為它的品牌做貢獻了。”
當有人問到:“如果有一天‘新東方’真的沒了,你會不會很傷心。”俞敏洪卻笑著說:“如果‘新東方’做沒了,我將非常開心。”或者很多人很詫異,“新東方”是俞敏洪的孩子,怎么會開心它沒了呢?俞敏洪這樣解釋說:“‘新東方’沒有了,我還可以再做一個‘新西方’,教外國人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另外,一個失敗的人,講述一個失敗的故事,將更具現實的教育意義。到那時,我們就可以講述,我們是如何將‘新東方’做沒有的。”俞敏洪的這些話里玩笑居多,因為他清楚地知道,“我想現在要把‘新東方’做沒有了也很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