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氏40度的高溫下,我從美國賭城回滬,而心卻仍然徘徊在JCK國際珠寶鐘表展的會場內。
美國的鐘表市場,尤其在高檔貨上,一直都是執牛耳的,近來卻輸給了香港。根據瑞士鐘表業聯合會的數字顯示,單以3月份計算,瑞士制造的名貴腕表四成賣到香港。因此,從3月至今,香港取代了美國,成為瑞士制造名表的最大市場。
同一問題,永遠有著各自不同的答案。先看各大品牌老大的解釋,伯爵表亞太地區總經理Dimitri Gouten認為,是因為顧客們視優質的名表產品為“生活的標準和地位的象征”。愛彼表(香港)的行政總裁Wolfgang Sickenberg則相信,中國人對名貴手表的鐘愛,乃出于“對可靠、卓越、創新和設計,以及傳統制表藝術的追求!”
實情是,在港購買瑞士制造手表的,其中四成五買家是內地游客。再加上“自由行”及內地去年4月開始推出的奢侈品稅,內地居民外出“掃貨”的現象,是有硬道理的。
比較客觀的闡述,可聽Radha Chadha和Paul Husband在他們新書《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 Inside Asia’s Love Affair With Luxury》中所披露的數字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大陸的普通白領或金領,愿意為一只名表而花掉半年的工資?
Chadha說:“亞洲人的哲學是,先敬羅衣后敬人。近年,亞洲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社會變化亦同樣矚目。上世紀人們用以界定自己在社會中位置的準則,突然變得不合時宜。今天,我們要怎樣才能告訴別人自己是富有人家?這就是名牌的作用了?!?/p>
亞洲是名牌消費市場的天堂。每年在高達800億美元的奢侈品市場中,亞洲人消費占了一半,而很多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在此則是剛起步而已。

亞洲人亦愈來愈不介意千里迢迢去覓心頭之好,據Husband的估計,亞洲人在亞洲購買奢侈品的總額,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不足四成,而他們在亞洲以外地區的奢侈品消費,則占全球消費總額的一成五左右。
各大名牌對準亞洲的傳統,針對現實來經營部署,在零售商賣得不亦樂乎之際,也不介意品牌商自營專賣店的突然空降,眼下的現實,絕非偶然!今后的路或許可參考一下美國。
說回美國,風景卻和亞洲迥異,市場的成熟及競爭,已令產品趨向于大量普及化,即產品向更低的價格發展的過程。各大名表廠將產品向下延伸,向著更廣更闊的市場取向,然而中,下線的品牌則力爭上游,原來均價三五千的手表品牌,三四年間價格已翻了一倍多。人人皆戴名表,名表已不分你我,這種市場的現象,若無預期的利潤效果,在零售商的角度,我寧愿稱作“賤化”。
會場中,我與多年好友,國際鈀金協會中國區主席李堅先生一起吃午飯。我請教道:“在美國女士們還會繼續戴手表嗎?”他答:“郭兄,別開玩笑了,她們早就不戴了,除非你告訴她們腕上這玩意不是手表,是首飾加上個計時器!”
這種“賤化”勢頭已悄然來到身邊,高、中、低檔在往同一區域移動。在商業領域中的“創新”往往是被誤讀最深的詞語。一些公司為擴張而盲目追求任何形式的創新,卻忽略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就是品牌與零售商都需有利潤的實現。
當年我還在畢馬威當學徒的時候,就上過Bain Company的課,知道一項財務衡量標準可以用來區別“普及化”中的“賤化”,并成為新產品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即“每等量單位產品凈價”??墒牵也粩喾槊拼蠹瘓F的年報,卻還找不到有關的數據。偶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Copano Energy 近期季報的“投資者關系”中發現,CE清楚用了此標準來闡明公司的創新。
作者為所羅門鐘表、珠寶創始人,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