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天下——海外華人的移民史與經濟力量
美國著名作家西格雷夫在其所著的《龍行天下》中第一次提到了海外華人的力量一說。這力量指: 海外華人的民族凝聚力、經商能力、組織能力與超強的適應能力。自宋明時代, 華人的海外移民與商貿活動就已大規模出現, 到了近代更是達到了頂峰。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 華人的身影已遍布世界, 擁有著近千億美元資產的華人經貿網絡也覆蓋全球。同時, 中華千年文化傳統也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揚四方。全世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華人?他們的遷移歷史是怎樣的? 為何海外華人的經濟力量令世人矚目? 海外華人的力量到底有哪些?2007 年,由一位名叫陳傳仁的華商, 帶著這些問題, 將自己多年來游走世界各地與各方華人交往的經歷, 融合對當代華人發展現狀的調研結果, 用其所得出的思考結晶, 著成了業內第一部全面論述海外華人的源起、經濟力量、政治現狀的學術著作《海外華人的力量》。現本刊選編其中關于海外華人移民歷史與經濟實力的部分內容,以期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當代海外華人的發展歷史與生存現狀。
自古以來, 歷代華人用自己的智慧探索海外拓展之路, 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地到海外發展。近代的華人移民, 其背景只是作為被奴役剝削的苦力, 華人無論到了什么地方, 都是依靠自己的勞動謀生。他們沒有掠奪別人、奴役別人。華人的移民比之西方移民是“ 和平的移民”, 主要是出于貿易交往、求知求學與生存謀生的目的。
華人移民的漫長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已有幾千年之久, 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端倪。到了宋、元時代, 由于國力的強盛, 對外交往的增多, 造船、航海技術的發達, 前往國外的華人日益增多。明代之后, 中國商人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往來頻繁,伴隨著商業交往,出現了人員的遷徙和流動。這些都是中國早期的僑民。

至鴉片戰爭前后, 因中國沿海地區土地兼并、耕地缺乏、人口增長, 加之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使得當地的小農經濟瀕于崩潰邊緣, 大量的破產手工業者和農民不得不走上漂洋過海的謀生生活。從鴉片戰爭后一直到20 世紀30年代末期,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招募華人勞工,促成了人數空前的近代中國海外移民浪潮。
新中國成立之后, 由于世界格局的變化, 移民活動相對處于低迷狀態。直到改革開放以后, 華人的移民活動才逐漸恢復, 并且融入到世界移民的大潮中, 除了以往的勞動力移民之外,出現了技術移民、家庭團聚等移民方式, 華人移民逐漸成為世界移民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的海外移民:
因商貿與避亂而生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移民活動( 如猶太移民) 一樣, 中國古代的移民活動也是伴隨著“ 戰亂內亂” 與“ 海外貿易” 而生的。
據統計, 古代中國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處于戰亂之中, 在內亂與戰爭中,部分中國人因此或主動或被動地遷移到相鄰國家。公元7 世紀時, 唐朝與大食在中亞地區發生了戰事, 一些中原地區的手工藝人被掠奪到異國他鄉謀生。除了軍事上的被迫裹挾遷徙之外, 因政治避難的原因, 華人也會選擇向周邊國家移民。這種情況以宋、明末期較為突出。在南宋末期, 部分宋臣不愿意臣服元朝, 于是便遠離中土, 赴海外避難, 宋咸淳十年(1274年) 僅安南( 今越南) 沿海蘿葛源一帶,即有近萬南宋遺民往投。明末清初之際, 明朝的遺臣因不愿出仕清朝而移居東南亞國家, 據李長傅《中國殖民史》記載,康熙八年, 南明永歷帝為清軍所追擊, 退入緬甸境內, 一起隨行到達緬甸的有1478 人之多。
而在中國宋、元時期, 因福建泉州至東南亞各國的“ 海上絲綢之路” 興起的海外貿易又推動了中國古代的又一次早期移民活動。當時,在火藥、造紙術、指南針等領先技術的推動下, 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迅猛發展、獨步世界。由于羅盤等航海儀器的運用與大型船舶的出現, 加上政府統治者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 促進了商人與民眾出國旅居的機會, 中國人僑居海外的人數逐步增多起來。那些到南洋各島進行貿易的中國帆船, 冬春之際鼓帆前往, 夏秋之間揚帆而歸。去時帶著中國的紡織品、茶葉、瓷器、五金雜貨等, 來時則販運香料、檀香木、藥材等南洋各國特產, 獲利頗豐。有很多商人在當地長期逗留, 大量收購貨物, 成為當地的商賈, 他們成為了中國海外貿易催生出的一批以“ 商” 為業的早期移民。到了明代初葉, 在鄭和下西洋之際, 一些華人隨同鄭和商船一同前往東南亞各國, 出現了數萬人成批移居國外的情況, 華僑人數明顯增多, 以商人為主, 分布于馬來半島、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蘇魯島和菲律賓等。南洋各地, 甚至出現了由華僑組成的“ 新村”。華商華僑在海外的活動, 不僅促進了海外諸國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 對開發居住國礦山、農業、建設港口、商品流通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近代的海外移民:
血淚交織的“ 契約勞工”
1840 年鴉片戰爭前后, 古代中國運行了千年的東方農業經濟體制在西方堅船利炮的轟擊下突然崩塌。在進入近代之后,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潮出現在舊有封建政治、社會、經濟體制遭遇全面危機的時代。在鴉片戰爭之前, 中國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 農民和土地之間的矛盾日漸嚴重。由于經濟重心南移, 南方人口急劇增長(1851 年中國人口達到4.3 億, 占當時世界人口11.2 億的38%), 有限的土地無法滿足人口的發展。土地高度集中, 農民人均土地占有量很低, 絕大多數處于無地少地的狀態, 還要承受苛捐雜稅和無償勞役的盤剝, 加上災害頻仍, 廣大農民只有在死亡線上掙扎。因此許多失掉了土地的人們只有遠走異國他鄉, 漂洋過海謀求新的生計。鴉片戰爭之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武力, 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 破壞了中國東南地區的社會經濟, 從而造成了大量手工業者的失業破產, 不得不淪為無產者或流民, 變成赤貧人口和過剩人口。
從19 世紀起,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資源、商品銷售市場的殖民地競爭日益激烈, 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西方列強在東南亞殖民地的錫礦開采, 橡膠園開辟, 煙草種植, 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由此,大量的中國失地農民、手工業者、流民成為了歐美國家招募“ 契約勞工”的對象。1866 年, 英、法與清政府簽訂條約, 允許英、法在中國任意招募勞工。而當時的美國為了適應“ 西進政策” 的需要, 也需要大批勞工修筑太平洋中央鐵路。從此以后, 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肆從中國掠奪勞動力。
這個時期出國的大部分華人都是通過“ 契約勞工” 的方式, 被拐、買、誘騙踏上出國之路。所謂“ 契約勞工”, 是指破產的中國人與外國資本家或華人工頭訂立合同, 以“ 應募” 的方式到國外做工。契約華工出國的高潮是19 世紀50 年代到20世紀初期, 直到20 世紀的30 年代才結束, 這期間中國至少有700 萬人被販運到世界各地充當勞動力。據不完全統計,1881—1930 年到達東南亞的華人約有數百萬人, 運往美國的華工達13 萬人之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有數十萬華工被招募到歐洲, 在法、英、俄等協約國從事艱苦的工作。在戰爭期間, 總計有上萬名華工死于炮火之中。
當代的華人移民:
與國際移民潮流同步
進入當代, 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20 世紀60 年代起, 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移居。當代華人也跟隨國際移民潮流從發展中的中國前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這都表明華人移民已經處在國際移民大潮中。如北美地區,在20 世紀的最后10 年, 共有46 萬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在美國定居。在2000-2002 年間, 每年約有三四萬中國人移民加拿大。近10 年來, 涌入歐洲的中國移民數量也是大幅增長。
1978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那時起, 中國的出入境政策放寬,中國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出國熱, 華人移民群體通過各種新的方式, 利用不同的途徑增強移民網絡的聯系, 從而達到出國的目的。形成了目前頗具規模和影響的勢頭, 新移民群體因此而產生。中國新移民的群體可分為兩類, 一種是公派或自費的留學生。一種是通過家庭團聚、探親等方式的移民網絡移民。
1989—1998 年, 中國政府共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達30 萬人, 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西歐等經濟發達國家。其中以美國為接受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 大約占了中國大陸留學生人員總數的40%。其中三分之二的人畢業之后留在美國, 并入籍美國成為了華僑或華人。此外還有一部分自費留學或出國后轉為留學身份入籍美國的留學生和家屬, 他們構成了美國大陸新移民的主體。這些以留學生和技術移民為主體的新移民具有知識層次高、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大多從事金融、軟件開發、制造業等高新技術。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貢獻大, 其中大多數人是中華民族的精英, 其開拓能力位居移民國家其他移民群體之前列。
除了以上提到的留學生群體之外, 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華人移民群體。1974 年中美兩國恢復正常關系后, 即開始了從大陸直接以家庭團聚為理由的移民的初潮。20 世紀90 年代初期后, 以親緣關系的連鎖移民效應大規模顯現, 一些中國福建人以家庭團聚理由從中國直接合法移民美國。在歐洲許多國家, 浙江等沿海省份的農民,利用先輩奠定好的移民網絡基礎, 以“ 連鎖遷移” 途徑, 通過“ 家庭團聚”、“ 繼承財產”、“ 餐館勞工”方式, 成批來到歐洲。
雖然這些涌入歐美的非主流華人移民因教育水平的問題, 被視為當地移民社會乃至華人社區的邊緣群體,而正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群體, 在最近10 多年間已發展成為歐美華人社會數量最多的社群, 他們不但逐漸掌控了當地華人餐飲業, 而且在其他各經濟行業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華人移民的特點:
和平移民與經濟崛起
自古以來, 歷代華人用自己的智慧探索海外拓展之路, 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地到海外發展, 他們對所移民的國家沒有任何政治目的和動機。近代的華人移民, 其背景只是作為被奴役剝削的苦力, 華人無論到了什么地方, 都是依靠自己的勞動謀生。他們沒有掠奪別人、奴役別人。華人的移民比之西方移民是“ 和平的移民”,主要是出于貿易交往、求知求學與生存謀生的目的。
經過近百年的努力, 當代海外華人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提升, 取得了相當的成就。這突出體現在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國。據日本富士通研究所統計,泰國和新加坡上市公司市值總額中有81% 為華人所有, 印尼上市公司市值總額的73% 為華人所有, 馬來西亞為61%, 菲律賓為50%。印尼居全國控制地位的25 個大商業集團中, 有17個屬于華人, 對泰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的100 個最富裕商業家族中有90 多個是華人家庭, 菲律賓全國最大的67 家商業組織銷售額的2/3 由華人公司完成。綜合各方面數據, 除新加坡外,華人資本占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國內總資本的比重, 均在50% 以上。許多華人改變了過去單一經營的傳統做法, 從以商業資本為主, 向工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多元化方向發展。在美國、加拿大的華人經濟發展也極為迅速。由原來的經營飲食、制衣業轉向金融、房地產和高科技領域。當代華人移民的整體水平日益增強, 出現了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在北美地區, 如王安電腦集團, 王嘉庚的國際聯合電腦公司, 華爾街金融巨頭蔡志勇等。德國的華人貿易業中的佼佼者有漢堡華人張紹德經辦的大風貿易公司, 德國卡爾斯魯厄市華人陳沛良的亞洲貿易公司, 比利時的華人除了傳統的餐飲業之外, 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企業家, 如史德義、蘇復泰等。而華商甘致竹的電腦公司成為了南非最大的電腦制造商。
美國華人在科技和信息產業領域的作為頗引人矚目, 華人約占美國總人口比重的1%, 但卻出了6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有超過15 萬的華裔工程師和科學家, 硅谷技術人員中有1/5 至1/3為華裔, 華人工程師在硅谷主持的公司已有近千家。美國華人楊致遠創立的雅虎公司是排名世界第三的大型網絡公司,1999 年市值最高時達1030 億美元,在《商業周刊》“ 世界信息技術百強公司” 中高居第35 位。美國華人創辦的國際電腦公司、金斯頓公司、宏道科技、股道網站、熱聲通訊、AST 和INTECS 電腦軟件公司等, 市值從1000萬美元至10 多億美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