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炭起家,如今的安泰集團已成了一個企業王國,一個以生產、銷售、出口產品為主的集產運銷、科工貿為一體,擁有焦化、冶煉、電業、建材、地產物業、生物工程、編織服裝七大行業,30多個直屬企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
今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第三次發布中國上市公司“最佳”和“最差”老板榜單,共有25位“最佳”老板上榜,安泰集團董事長李安民位列其中,他也是唯一來自鋼鐵行業的老板。
在山西民營企業家群體中,李安民的創造力和開放精神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企業,圍繞一個產業做了20多年,由小到大,發展成一個以煤焦化為主,包羅萬象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并能成功上市,李安民被選為這個“最佳”老板是當之無愧的。
山西漢子看準焦煤行業
安泰集團是一個典型的從無到有的家族企業,集團董事長李安民也頗具家族企業家的特征:個子不高,皮膚發黑,一副很樸實的農民形象。
9歲時,李安民離開父母,只身從甘肅天水回到老家山西介休義安村,伺候年過花甲的奶奶。李安民過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擔,每天起早摸黑,既要上學讀書,又要干家務活、干農活、照顧高齡祖母。年齡稍大一點,李安民就從數十里外的樊王溝往村里挑煤掙錢,灑下了無數的汗水。少年時的艱苦生活,超負荷的重壓,使李安民長得并不高大,但骨子里卻多了一種超人的吃苦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性格。
1983年,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行。做了10年生產隊會計的李安民,早就看準了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李安民拉上27人,辦起了晉中地區第一家私營焦化廠——義安安民焦化廠。李安民拍著胸脯對創業伙伴們說:“辦焦化廠,資金我自籌,炒下豆豆大家吃,打了砂鍋我一人賠,我就不信不能脫貧致富。”
李安民自籌5000元辦焦化廠,最初的煉焦工藝采用的是最傳統的坑式土法煉焦,技術和設備都非常落后,但因投資小,見效快,適應當時中國短缺經濟的需求,很快就積累起資金,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到1985年,企業的資產就達到了100余萬元。

眼光獨特的李安民做了幾次具有遠見的股份制改革。1985年10月,他把本屬于自己個人的資產化為股份,拿出30%分撥給職工,企業更名為“義安焦化廠”,至1988年底,固定資產就超過了千萬元。1993年,又由185名股東組建了山西安泰國際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了使股份公司更規范,2000年8月7日,經安泰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同意將原176位自然人股東所持有的安泰公司股份轉讓給李安民等9位自然人股東持有。2003年2月12日,“安泰集團”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這樣,安泰集團成為山西省第一家完全由自然人發起設立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山西省第一家股票上市的民營企業。
“我們山西那個地方就有煤,我們只能從煤炭出發,做著做著就做成了一條產業鏈。”如今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安泰集團董事長的李安民講創業歷程輕描淡寫。
不事張揚的李安民,在不聲不響中使安泰集團走上了一條持續、穩定、高速發展的民企發展之路,這種現象引起了一些經濟學家的注意,稱之為“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
向前看和向外看
在《福布斯》的評選中,有“硬”、“軟”兩個條件,“軟”條件為:創新的激情、在產業鏈中探尋出適合企業發展的模式的思路和經營得法。李安民在這兩點上都做得非常的出色。
從中國民營企業的整體發展來看,經過大起大落的民營企業不在少數,像安泰集團這樣平穩、腳踏實地地穩步發展的企業還不多見,用李安民的話說就是“不怕慢,就怕站”。李安民不僅僅是在企業的產業上有長遠的戰略,而對企業的未來,他更是站得高、看得遠。
當初,李安民在義安率先興辦焦化廠,帶動了當地煉焦業的蓬勃發展,但同時也使當地的環境污染成為大問題。據了解,僅介休在焦化業鼎盛時期就有150多家焦化廠,由于環境不能達標,所以大多數廠已被關停歇業。在山西搞焦化的企業都清楚,能否有效地治理和消除污染,是決定每一個焦化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應該說李安民是在環保上覺醒最早的,他深知在這上面還有很多大文章可做。
安泰這樣一個民營企業,在經過第一個10年的四次技術改造之后,污染是大大地減少了,但離清潔型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1992年,李安民明確提出安泰公司要實施第二次創業。今天看來,安泰從1993年到2002年的10年,可視為“二次創業”的10年,是產業多元擴張的10年,也是走生態工業發展之路的10年。安泰圍繞焦炭產業又進行了兩次技術改造,在原“介休一號”爐改造為JKH-89型焦爐的基礎上,為徹底告別土法煉焦,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1996年,安泰按照《公司法》對原公司重新規范后,把力量下在圍繞治污利廢、提高資源利用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上,由此而進行產業擴張,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性結構。安泰也基本實現了低于國家環保污染指標的目標,使產業發展走上科技發展的道路。
在多年的實踐中,安泰集團抓住“三廢”綜合利用這個關節點建立新產業,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環保產業鏈。一是針對廢渣的利用建立了焦化——冶煉——建材,二是針對廢氣的利用建立了煉焦煉鐵——發電——生產產業鏈,三是實現廢水的閉路循環。安泰通過這三條產業鏈,使廢渣、廢氣、廢水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上游產業的廢料變成下游產業的原料,無回收變成了有回收,這不僅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減少了污染,而且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實現了“三廢”的資源化、效益化,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從創業開始,李安民就瞄向了國際市場,通過外貿渠道出口焦炭。1994年,安泰集團獲得了進出口自主權。目前,安泰集團的焦炭主要出口中北美洲、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李安民的開放精神對他的生意很有幫助,2007年5月25日,李安民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得到了世界銀行主要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的為期10年、總金額為7000萬美元的國際商業貸款。他也很有國際眼光,如今的他正計劃運作安泰在海外上市。
李安民“眼光向外”不只體現在生意上,他還先后把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送到美國和日本留學,如今三個孩子都學成歸來,長子李勇已成為安泰集團總經理,次子李猛負責公司的國際貿易,小女負責公司財務。“三個海歸派”進入安泰集團,實現了安泰知識結構和管理的轉型,同時李安民也解決了他多年來一直思慮的民企換代問題。
編后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編發李安民這篇稿子的時候,一個朋友在MSN上發來一條信息:“安泰集團的股票又大漲,今天收益不錯。”炒股的朋友很了解“安泰集團”這只股票,但不知道他了解不了解李安民。我想告訴他當初正因為李安民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才有了今天的安泰集團。
中國有句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盛產煤,土生土長在山西的李安民還就看準了煤。這一點對大家應該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