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全球商業網絡, 因其市場信息的充分性、準確性, 能靈活而迅速地做出反應, 安排生產和服務并利用網絡準確占領目標市場, 使本來資本和技術含量并不高的華人企業得以實現進入市場后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華人商業網絡在近20 年的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一再被證明是展拓投資與市場空間的最佳途徑。而這個奇跡與華人商業網絡無疑是有著很大聯系。
華商經貿網絡指全世界華人之間的商業經營網絡, 由此形成的各種商業聯系, 以獲得華商所需的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華商經貿網絡是以海外華僑華人的親、地、神、業、文“ 五緣” 社會網絡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華商經貿網絡經歷了一條家族移民——同鄉會——跨國公司——國際性同鄉聯誼會——國際性華商大會的道路。從1991 年開始的, 每兩年一次的世界華商大會更是把世界華商國際網絡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當代的華商經貿網絡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擴散到全球, 對華商來說, 通過依托華商經貿網絡的外部發展來分散其金融和經營風險, 并依托網絡獲得開發國內外市場的信息與資本。如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 通過華商組織一方面在所在國國內扶危濟困, 共渡危難;一方面積極利用金融危機造成的機會, 向海外進行新的投資與兼并。

華商網絡的發展歷史與特征
海外華商網絡肇始于宋元時代,因沿海中國地區商貿經濟的發達, 科技的進步, 海上貿易的繁榮而出現,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中心, 包括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商貿網絡。17 世紀初出現了由鄭成功以福建、臺灣為大本營的海上商貿帝國, 構建了著名的閩南海商集團。近代以后, 隨著海外華人移民數量與移民范圍的增大, 大量華人前往異鄉謀生, 華僑出國謀生,基本上是依靠血緣與地緣關系, 所以凡是有華僑的地方, 必有血緣性宗親會與地緣性同鄉會等社團組織的出現。后來, 為了發展同行業的交流合作, 以應付激烈的競爭, 又成立了同業公會或商會等組織。華僑華人正是依靠這些社團組織, 相互救助關照,協調關系, 消除歧見, 為共同利益而奮斗, 使華僑華人社會得以形成與發展。再往后, 為了適應經濟需要, 特別是為了強化自身的競爭能力, 創造更多商機, 華僑華人更把“ 三緣”關系從小范圍向大范圍擴展, 最終編織成區域性以至全球性的華商網絡。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盛行的今天, 各地華商更是充分利用這種華人特有的網絡, 以加速華人企業集團的跨國經營, 推進華人經濟的國際化。海外華人在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資本、信息、技術、人才循環交流、互惠合作的全球華人經濟網絡。
世界華商網絡是以世界華僑華人的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文緣等“ 五緣” 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中,親緣包括血親、姻親等宗親關系; 地緣, 就是鄰里鄉黨等同鄉關系; 神緣,即因同樣的宗教信仰建立的關系; 業緣, 指同行同業生意來往的人際關系;文緣, 一般包括同學關系或文化上的聯絡。以此“ 五緣”, 海外華僑通過各種宗族祠堂、同鄉會館、商幫、寺廟神社、同業公會為紐帶將各地的華人經濟網絡構建了起來。互通信息,共同扶持, 由此形成不斷外延、無處不在的蜘蛛網式的聯系網絡。
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特別是儒家文化成為了全球華商網絡的精神支柱。孔孟的中庸、仁、義、禮、智、信等思想, 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華僑華人的精神中, 指導他們的經濟思想及活動。華商從事經濟活動崇尚以禮為先, 以誠信為準則, 講求顧客至上、信譽第一、義利并重, 廣結良緣、亨通財運, 從而獲得所從事事業的穩步發展。華商的核心是重倫理, 崇道德, 講仁義, 倡境界。他們摒棄西方那種唯利是圖、爾虞我詐、金錢至上的丑陋現象, 信奉“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堅持“ 仁中取利、義中求財”。華人企業家用自己的成功證明了東方文化的無窮魅力和儒家學說的現代價值。
故此, 廣大的海外華人在漫長的移民過程中一方面在政治上最終歸化于居住地, 他們又能憑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與大陸、港、臺、澳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內的華人建立互惠而穩定的經濟聯系, 構成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的華人族群經濟網絡。
華商網絡形式與功能
從海外華商經濟網絡涉及領域來看, 華商的經濟網絡主要包括貿易網絡、金融網絡和其他實業如制造業、建筑業網絡等。從層次來看, 華商的經濟網絡既包括居住國華商企業之間、企業與行業公會之間、行業公會之間,也包括跨國界華商之間的關系網絡等; 從組織形式看, 既包括行業性組織, 如橡膠業公會、出入口商公會等,也包括整合性組織, 如各國各地區的總商會組織, 從企業經營運作過程看,華商的經濟網絡包括華商企業的生產網絡、營銷網絡、資金網絡、信息網絡、技術網絡和人力資源網絡等。
事實證明, 海外華人經貿網絡使華商在已有的幾次國家與地區經濟危機之中保存了基本的經濟實力。同樣,海外華人經濟之間的跨區域合作也是基于這種有效的國際商業網絡。通過這種全球性的經濟網絡, 原局限于某一家族、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華人經濟不僅實力能夠得以增強, 而且還能有效地實施華人經濟運作的業緣化和現代化、多元化和集團化、本地化和國際化的戰略轉型。大體上可以這樣說, 像海外華人這樣全球性的商業網絡, 一方面固然是迫于其居住地的政治、經濟情勢不得不以外部網絡的辦法來分散風險, 另一方面, 這種網絡的建立也有它本身的經濟價值, 即對市場信號的迅速反應和多元選擇。華人的全球商業網絡, 因其市場信息的充分性、準確性, 能靈活而迅速地做出反應, 安排生產和服務并利用網絡準確占領目標市場, 使本來資本和技術含量并不高的華人企業得以實現進入市場后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 只有通過拓展投資與市場空間才能最終保持經濟競爭實力, 而華人商業網絡在近20 年的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一再被證明是展拓投資與市場空間的最佳途徑。而這個奇跡與華人商業網絡無疑是有著很大聯系的。
比如, 以共創亞太和世界經濟繁榮為宗旨的“ 世界華商大會”, 被譽為“ 華人經濟界奧運會”。世界華商大會以促進華商交流, 增強華僑華人經濟實力為目的, 是全球華商聚首的盛會, 使世界華商尤其是亞太地區華商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逐步趨向制度化; 跨國公司、東盟本國企業和政府機構, 也通過華僑華人企業集團在亞太地區的聯合投資和合作關系, 不斷地加入到華僑華人經營網絡之中。總之, 華僑華人的經營網絡, 與整個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和國際產業分工體系連成一片, 與不同背景、種族和國籍的企業之間的聯系不斷趨向一體化, 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動力。
華商網絡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鄧小平同志在1990 年4 月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時, 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 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 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的傳統型社會歷史的國家, 重視血緣關系, 華僑華人的熱愛祖國支援國家建設的傳統源遠流長, 海外僑務資源在促進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第一步“ 引進來” 戰略的實施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 走出去” 戰略的實施過程中, 同樣也許是更加需要海外僑務資源的支持,即“ 華商網絡”。
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中小企業往往受制于資金缺乏、高素質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低、信息獲得途徑欠缺的問題。而海外華商網絡所擁有的海外華僑華人的人際關系網、海外華商的業務、資金、人事等資源, 擁有經濟活動國際化,經營范圍多樣化, 管理運營信息化的特點。使中國企業能夠通過華商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 進入目標市場, 獲取信息。把全球華商華人聯系在一起,便于中國企業利用海外華人華僑的人才資源優勢和人脈資源優勢。隨著華商網絡全球化、多樣化、信息化發展,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更多商業機會和獲取人才、資源、技術等要素的機會。利用海外華商的信用聯系, 可以增強我國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借助華商的資金、業務聯系, 能夠擴展融資、銷售渠道。目前中國企業“ 走出去”的主要是集中在產品和服務輸出上,至于資金和高新技術的輸出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和港澳臺地區與中國內地的經濟, 有極大的經濟互補性和發展互動性。中國內地可以借此吸入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機制,使中國經濟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 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化和升級。如海峽兩岸經貿關系, 經過20 年的發展, 逐步形成了互補互利、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格局。兩岸貿易額從1979 年的0.77 億美元, 增長到1999 年的257億美元。其次, 中國企業可以利用華商網絡, 內引外聯, 開拓海內外市場。利用世界華商網絡, 探索實現中國與世界經濟機制、國際市場接軌的方法, 使中國經濟始終跟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