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會議的間隙中抽出時間接受采訪的陳偉明,也像他的公司一樣,儼然一個硅谷模版:短發、T 恤、仔褲、白色運動球鞋,唯一說明他傳媒公司總裁身份的,是面對鏡頭的熟悉和從容,以及提到電影時的如數家珍。
在中博傳媒位于紫竹院的三層辦公室里,電影海報、電腦和一堆堆的雜志、文件散布在明清式樣的家具中間,會議室桌上擺著薄荷味和柑橘味的硬糖。整個辦公室有一種放松、明朗的氣氛,就這一點來說,與其說這是影視制作公司,倒不如說更接近于IT 企業。
上市: 做創意需要冒險
中國傳媒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顯示,2006 年中國新媒體產業市場總值達到1140 億元,占中國傳媒產業總值的近1/3。據中國傳媒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利明介紹,中國目前人均GDP 已經超過1000 美元,按照國際慣例和學者研究結論,人均GDP 在1000 美元到10000 美元時是傳媒產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
有了良好的大環境,又順利引進了美國I DG 的投資,中博是否會在近期選擇上市,成為了業界的又一關注點。“做企業是長跑,不要急,要有耐心,不可能年年輝煌,只要結構好,模型穩,就不用著急。”陳偉明鎮定但又忍不住眼神發亮的樣子,和終于完成得意之作的程序員別無二致。
中博傳媒成立于1997 年,早期參與投資、制作的《鬼子來了》,獲2000 年第53 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01 年開始涉足韓國市場,成功操作了《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無極》在韓國的發行,2004 年則與韓國Show East 株式會社聯合投資制作電影《哭泣的拳頭》,由韓國影帝崔岷植主演,是中國民營影視公司首次在韓國進行的電影投資。
6 年時間在傳統電影投資制作業界取得這樣的成績,放在一般公司已算功成名就,但2005 年,陳偉明宣布,中博的主打方向將轉向“新媒體電影”。
自《英雄》而來的長達數年的“國產大片狂歡節”過后,傳統電影業界的弊端已暴露無疑:不成熟,門檻低,沒有穩定現金流,可能七八個月沒收入,一旦發行不好,資金鏈跟不上,本都收不回來。“轉還是不轉,這個行業遲早都要面臨這一步選擇,只是中博先走了。”陳偉明說。
那為什么是新媒體電影?
陳偉明一根一根掰手指:第一,投資小、產量大。每部短片拍攝周期在4 天左右,從拍攝到上線播放最多需要15 天,制作成本大概在10 萬上下,即使同時啟動300 部短片的拍攝,也只需要3000 萬左右的制作費用,只相當于一部傳統電影的中等制作。
第二, 平臺開放,影響力完全來自于市場反應。如王朔所指責的傳統電影“宣發費和制作費齊平”的慣例在這里不通用。對于擁有傳統影視制作許可證的中博來說,內容審查也不稱其為問題。
第三,也是中博最以為豪的“PIMAMovie ”(PIMA:PR 公關\\IT\\Media 媒體\\Advertisement 廣告 Movie :電影)盈利模式的成功推行。“我們的盈利模式很成熟:以電影為內容核心,加以營銷、宣傳,把內容整合傳播。”最讓陳偉明和他的團隊津津樂道的經典成功案例是《聚焦這一刻》,以在片中插入福特新車元素的方式,成功獲得了長安福特500 萬元的贊助。
在成熟的模型指導下,中博自2005 年轉型以后,盈利已連續兩年穩定增長,今年亦有望提前達到盈利目標。陳偉明并不諱言中博的上市目標。“從05 年開始,中博就是按照上市公司來要求自己的。希望趕在08 年上市,概念比較好。”
上市當然意味著資金流更大更穩固,有一個飛躍,但同時挑戰亦大大增長,對團隊和戰略的要求更高。
“為什么不敢冒險?做創意—連險都不敢冒,做什么創意?”他笑。
中國版《越獄》
就像他所喜歡強調的“市場數據說話”,陳偉明和中博的信心和底氣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在飽經幾年選秀熱潮考驗后,紅樓、快男、好男,我型我秀幾乎已把2007 年的選秀市場瓜分殆盡,由中博一手操作的“中國版《越獄》”網絡選秀卻異軍突起,報名人數過千萬,比以上任何一項的參與人數都要多。
雖然由于和美國福克斯公司的接洽沒了下文,中國版《越獄》除了名字外,基本和美國版越獄毫不相干,但光是這個題材已足夠火熱,加上從劇本到演員都由網民全程自助拍攝的概念,更是引起了討論高潮。
陳偉明認為,能引起這樣的關注,是因為中國版《越獄》是一場區別于傳統選秀的“新媒體選秀”:網友只要把自己的表演創意拍成視頻上傳,結果完全由觀眾的點擊量和評論決定。“我們的選秀是yout ube 模式,強調互動,完全平臺開放。無評委,成本很低,只要注冊,你就是觀眾或者作者,是真正的全民運動。”在盈利模式上,越獄選秀也舍棄了時下通用的短信投票,轉攻中博最熟悉的為大客戶量身定制模式,由贊助、冠名、營銷和植入廣告獲利。
根據中博的安排,會先進行《越獄前傳》的拍攝,為正傳做準備,到7 月份正式確定演員,9 月份拍攝正傳, “上映期”則將從10 月份一直持續到年底。“所有選秀都不敢保證的事我們敢保證—就是選出來的人一定有片子演,有戲可以拍。”
即便具備了這樣的影響力,《越獄》在陳偉明和中博的新媒體電影計劃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冰山一角—他們真正的野心,在于手機新媒體電影。
所謂先見之明,也不須比別人多跑多少,一步即可。2006 年10 月,作為發起人和主辦方,中博傳媒與西安市政府共同舉辦了2006 年中國首屆手機電影節。今年中博傳媒5 部電影短片作品《A+B=C》、《修復處女膜年代》、《斷指之聲》、《血色黃昏》、《潮起潮落》入圍2007 年第12 屆香港獨立短片電影節。陳偉明也被媒體評為“中國手機電影第一人”。
“現在辦手機電影節,先是占據制高點,有手機生產商和內容生產商一起來玩,談論技術,還有電影發行商,媒體、專家,從渠道到內容,用這個平臺把他們聚起來。”盡管手機這一塊的收入在中博每年數千萬的純盈利中占的份額微乎其微,陳偉明對它仍寄予了最大的期望。
在他的規劃里,不但投資發行,中博連內容生產商都要一手包辦。從去年開始,中博一口氣簽了20 個獨立導演工作室,以及一批制片人和編劇—完全針對新媒體進行拍攝制作。
“他們和傳統制作非常不一樣。就說導演,如果5 分鐘一部片子,拍50 部,一年也就是250 分鐘,按90 分鐘一部算,也是一年三部電影,且是同一種類型的訓練。”陳偉明笑著說,“現在傳統電影界,恐怕沒哪個導演有機會一口氣把一個類型片里頭所有的橋段都拍個遍吧”。
“最重要是,投資商也不怕虧本,幾萬幾十萬,投得起。拍得好不好,馬上在網上反映出來,我們也簽制片人,分高級、一級、二級、他們必須研究渠道,片子沒有100 萬點擊量就下課,編劇也是。”瀏覽量說明一切。
而對于為新媒體搭建平臺、培養專業制作營銷人才的中博來說,這也同樣意味著自己將來在這一業界擁有的權威性,所占的份額。“很多事你必須在前期就開始介入,做了以后,才會在將來看到成效,現在種樹,以后才吃得到桃子。”
電影夢: 以理性方式行感性事
不管是決心上市、籌辦手機電影節,還是進行中國版《越獄》選秀,中博的作風都相當鮮明:懂得找到引爆點,又不會盲目追趕,而是在做好數據分析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做一件看上去很感性的事。
正如陳偉明這個人。一個有文科情結的男人,因為父母都是大學理科老師,根本不存在讀文科的環境和選擇,廈門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做過電腦、做過車,做過房地產,兜轉回來還是進了電影業。但他已不再是小學時第一次被《教父》所震撼的那個小男孩。他做一件事前,習慣做好理論學習,數據分析,市場研究—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就是權力,不僅在I T 界,也在電影界。

“《鬼子來了》事件以后,覺得自己不夠專業,01 年到紐約大學進修電影營銷,一年多時間,學到的很多東西,引入傳統電視劇,引入新媒體都還是適用,中博看重市場,也是從這里來的。”
一年多的學習,為陳偉明奠定的理論知識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和業界人士的交流中增加的自信和溝通辨識度。和中博一起發行《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韓國八峰集團,老板本人就是在美國長大和學電影出身的。“韓國的導演、制片甚至老板都是美國回來的,商業模板也是好萊塢式的,相通的地方太多了,一上來談就很清楚,反而比與國內的同行容易溝通。”
“我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搞計算機的,不像演藝圈里混的……”他往自己身上比劃。在進入這一行7 年之后,他開始有意識慢慢推掉一些應酬,希望和更有才華的人交流,開始有時間把更多精力用在閱讀、看片上。
他再一次以一種極為理性的方式來做感性的事:每天兩個小時上網;每個月看15—20 部新片、精讀財經和娛樂類雜志。一個月看一本小說、2—3 本和專業無關的書,關注這個時代到底在流行什么。他說他現在每年都會重看一次《教父》,最近在看的是關于美國狗仔生涯的電視劇《dirt》,還有建筑設計方面的書。
吃著薄荷糖,陳偉明開玩笑說與其說廢話,不如吃糖。他說自己曾經最痛苦的事是開過三天的董事會,開得想死。“我一直喜歡有夢想的東西,電影就是完成夢想的途徑。”而他所擅長的,是以一種久經訓練的理性作風,打造著心目中夢幻般的新媒體時代夢工廠,且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