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8 里的山藝術· 北京,并不以銷售為目的,只是開辦展覽,所以作為山藝術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林明哲也許不能算是個商人。這個笑得時候會把眼睛瞇成一條縫的和藹長者說,收藏與其說是一種投資,更不如說是促進文化交流的方式。
如此收藏為哪般
林明哲的收藏從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收藏了一幅黃君璧的畫作開始。
黃君璧是臺灣著名中國畫大師,1929 年張大千在日本看到黃君璧的一幅山水畫,驚嘆不已,張大千稱,山水畫“云瀑空靈,吾仰黃君璧”。也就是這幅大師作品打開了林明哲的收藏之門。
最初,林明哲的藏畫以水墨丹青為主。到了80 年代開始轉向當代臺灣畫家的油畫作品。與我們觀念里前衛的“當代藝術”概念不同,他把“當代”界定在100 年內,這其中包括了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8943;#8943;等人的作品。
1987 年,林明哲與北京畫院簽訂海峽兩岸的繪畫交流展,可是當時兩岸的文化界之間沒有正式的交流渠道,只好到新加坡的國家發展銀行繳交30 萬美元的保證金,才辦成了這項展覽。這是兩岸藝壇的第一次大型的交流活動。從那個時候算起,林明哲投身大陸的當代藝術推廣與發展事業,已經整整二十年。
林明哲的山藝術文化基金會成立于1992年,主要從事兩岸文化藝術的交流活動,尤其以視覺藝術為主。其中典藏有從老一代的藝術家如林鳳眠、李可染、吳冠中等,也包括中青年藝術家羅中立、何多苓等人的大量畫作,共7000 余件作品,是目前收藏大陸現代藝術品最豐富的展館。基金會一般不出售典藏品,只做各種展覽和推廣活動,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兩岸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橋梁。
藏亦有道

以一人之力收藏7000 余件畫作,開辦一間美術館,不可不說是一擲千金的大手筆。但是林明哲的收藏有其非常冷靜理智的一面。并不會盲目跟風地進行收購,也不會為貪圖一件作品短時間內的增值而進行投資。
在林明哲看來,一位值得投資的藝術家應該符合以下四條標準:一、具有民族性,就是要有自己的國家或地域特色;二、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才是一位畫家不可復制的才華;三、具有敏感的時代性,他說: “真正能打動人的作品,會讓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和畫家同處一個時代,在一同呼吸,思考同一個問題,古代的水墨畫技法很好,但感動不了現代的人”;四、有繪畫性,當然這個人要有一定的繪畫技巧,之所以排在最后,是因為他認為:當代作品的技法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思想意識。
作為一個在大陸進行了二十余年美術收藏和推廣的臺灣收藏家,說起臺灣和大陸的藝術市場是“淺盤和深井”的區別。雖然臺灣現代藝術的起步比大陸要早,但以后大陸藝術家的潛力會更好,5 至10 年后,大陸的藝術會全面上去,因為大陸的文化傳統更深廣、更純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也更全面,隨著經濟影響力的提高,人文環境更加寬容,中國大陸理當成為亞洲未來藝術的中心。
2005 年山藝術·北京在798 開幕,除了展出大陸畫家的作品,也做臺灣、國外繪畫藝術的展覽,更好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今年,7月21日到8 月12 日林明哲準備將在這里舉行一場名為“邂逅西洋大師名作”的畫展。屆時將展出他多年從海外拍賣會上拍到的70 余件西洋名作。精選了柯洛、拉突爾、達比埃斯、列賓、伊凡諾夫、沃德金等名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