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 年代榮智健到香港尋求發展。當時榮家在香港的親戚并不看好這個“紅色小開”的后人。在不經意間,親戚們發現了榮智健腕上佩戴著世界頂級腕表,此時他們懸著的心放下了。榮家的親戚在生于紅色中國的榮智健的身上找到了榮家本身的財富精神。有了這樣的財富精神,就可以在香港立足,創富、成功也就會水到渠成。
這塊價值不菲的名表就是榮智健身上的財富密碼。
可問題在于,能夠解開這個密碼的人并不在少數。無論是在豪華的酒店還是在最高檔的寫字樓中,你都能看到、接觸到財富人士,發現他們身上同樣顯著的財富標識。那時,你并不會覺得他們是與你的距離有多遠,甚至你還會覺得那是一群與你有著共同語言的人。即使參加一個異常奢華的晚宴,也許你仍不會發現財富階層與你的距離,因為那時你也衣著鮮亮。其實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晚宴中,那只是財富人士的秀場,在那里他們更愿意表現得與普通人一樣。
只有當你真正進入財富階層私人會所或者內部盛宴的時候,才能切實地感到這個階層的存在。也只有當財富人士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才會表現得與眾不同:即使是揮汗如雨也會保持衣著的整潔,即使是休閑安逸,仍會風度翩翩,普通人心目中的奢華在那里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從一個內部的視角上看,今天財富階層對明星的消費是更加多維的。無論是在創造財富過程中消費明星的形象,還是在卓有財富之后炫耀性地娶個明星回家,甚至自己“玩票”當一回明星都是這個階層獨享的專利。 享受生活之前的創富過程往往是異常艱辛,可成功者在講述這一過程時卻又往往表達得異常簡單,紅孩子的CEO 徐沛新就總是喜歡把一切經過簡單成一、二、三。 簡單之外還有意義,對于美國老人斯坦·卡特而言,在他60 歲的時候還期望進行穿越中國的長跑,尋求他心目中的某種意義。只是當你把中國人感興趣的諸如1984、2008 之類的更有意義的數字告訴他的時候,他又顯得是那么地懵懂。 有些誤讀是文化之間的,而有些則是文化內部的。今天中國企業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把自身游移于社會文化之外。我們??吹降囊恍捌髽I家回報社會”的說法,把企業家與社會割裂。殊不知企業以及企業家恰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把個人和企業嵌入社會生活才是一個百年老店的操作方式。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老字號,圍成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財富圈。 如果讀者有心,會發現《財富圈》的變化不僅僅是添加了三十多頁的英文版面,那是只是一個窗口,能夠讓外部的人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中國財富圈。我們更著力匯聚的是中國財富階層的主流聲音。我們在描繪中國財富階層生活的同時,更是在匯集這個圈子世界觀,讓《財富圈》成為中國財富階層的同仁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