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柔剛之前,收集了許多關于他的資料:他是福建省汽車用品及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全國汽車用品行業優秀工作者,還是“柔剛詩歌獎”的創辦人。于是,我有了疑惑,一個詩歌愛好者是怎么和汽車扯上了關系?在詩歌和汽車這一柔一剛的角色轉換中,他是怎樣做到剛柔并濟的?
對話錄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汽車這個行業的?
柔剛:汽車產業是以汽車設計、制造和生產為發端,經汽車流通,再到汽車裝飾、美容、維修和養護,最后才到汽車旅游和汽車運動,就像金字塔,塔尖是汽車運動,而塔基是汽車設計與制造。我正好相反,最早接觸的是汽車旅游與運動。我是1997年介入汽車行業的,當時主要是興趣、愛好。算不上是“先驅”,只能說是先烈。

記者:您早期組織了哪些活動呢?
柔剛:很多!舉個例子,2001年在省體育局在支持下,在福州蓮花山建成了“福建賽車場”。總共組織了15場的“八閩車王爭霸賽”。那時舉辦這些比賽顯得過早了,因為福建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
記者:對您來說,汽車生活意味著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柔剛:有車和沒車,地理概念會完全發生改變。過去會覺得福建省很大,后來有車了就會發覺其實很小。汽車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縮短了空間距離,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記者:您現在開什么車呢?
柔剛:旗云。最早開的是北京吉普,而后是切諾基。不同年齡層次,就開不同的汽車。我年輕的時候很張揚,福州第一部貼有“我愛你,別吻我”車貼的就是我,第一部敞篷車也是我開的。現在的車比較穩重,但是看到年輕人的汽車花花綠綠的也很喜歡。
記者:您支持年輕人玩車嗎?
柔剛:我覺得年輕人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再去尋找贊助商,然后再玩車。很多人玩到后面都是出現不好的境況,或者說只是曇花一現,我個人來說不愿意看到這些。年輕人應該多看些歷史,多了解些知識和汽車這方面的比賽。這是我對年輕人的忠告。
記者: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有沒有什么事給您印象深刻呢?
柔剛:那太多了。從大的來說,推動了福建的汽車消費和汽車文化的普及。對我個人來說,作為組織者就是一塊墊腳石,建立一個平臺,對汽車文化進行推廣平臺,起著為他人作嫁衣的作用。
記者:當了三年的福建省汽車用品及服務行業協會的秘書長,有沒有什么給您帶來比較大的啟迪?
柔剛:讓我覺得汽車美容、裝飾和養護更貼近于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務實。
記者:如果“柔”是詩歌,“剛”是汽車的話,在跨越度這么大的領域中,您是怎么實現角色轉換的?
柔剛:所有領域包括汽車也好,詩歌也好,在哲學中,它們在最頂端的時候都是相通的。作為知識分子不能光喊口號,而應該更務實一些。
記者:您小時候的夢想是什么?
柔剛:小時候想當校長,“怪才學校”的校長。我覺得社會應該允許多元化的人存在。所以老了我可能去辦所學校,教書育人。
記者:您最理想的快樂是什么?
柔剛:我最理想的快樂是拿著一本哲學書,很悠閑地閱讀。還有就是研究哲學中的怪圈理論。
記者:那您最喜歡哪位哲人呢?
柔剛:我最喜歡的是黑格爾,因為他奠定了人類“反思思維”的基礎。
記者:您有偶像嗎?
柔鋼:在當代人中,我的偶像是朱镕基總理和詩人舒婷,我很佩服和敬慕他們的智慧。
記者:您的成就?
柔剛:一個方面是“柔剛詩歌獎”,已經辦了十五年的獎項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詩歌大獎。另一個就是辦了個全國汽車用品行業里第一流的協會,在國外,即所謂的NGO非政府組織,后面這個成就也是全聯會承認的。
記者:您身上的鮮明特點?
柔剛:寬容。盡量的寬容別人,不去把矛盾激化,這是“柔”;而當我“剛”的時候,會把事情做得很極端!
記者:您的口頭禪是什么?
柔剛:經常和別人說“要會辦事,要能辦事,要能辦成事”。
采訪手記:
詩歌,汽車,一柔一剛,是柔剛無法割舍的兩樣東西。在訪談過程中,福州下起了久違的暴雨,但是依然無法澆滅我們的好奇心。
柔剛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名組織者,起著為他人做嫁衣的作用。而實際上中國幾乎所有領域最缺乏的就是組織者。作為先驅者,他對我省汽車消費和汽車文化的普及起著非一般的作用。雖然他說自己的悟性不高,但是能在諸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他的智慧。跨領域的工作,并沒有給他造成太大的壓力,因為他的生活宗旨向來都是快樂的。
他就像一個長輩一樣,告訴我要會辦事,要能辦事,最重要的,是最后要能辦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