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的那句名言至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眼睛能發現美并見證美。但在德國作家PatrickSuskind(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也有人翻譯成一個很有中國意味的名字徐四金)的筆下,卻完全顛覆了——美可以嗅,無須用眼睛看。18世紀的法國巴黎,一個叫做巴蒂斯特·格雷諾耶的味覺天才就這樣實踐著,動用他的鼻翼,貪婪著嗅著周遭的氣息,他微閉雙眼,甚至,銅、鐵、樹枝、貓的氣味都讓他癡迷。這就是徐四金小說《香水》里的人物。
20多年前,《香水》的創作,被文學界稱為“一個重要的事件、一個奇跡”,然而,喜歡隱居的徐四金面對眾多編劇和導演拋來的橄欖枝卻視而不見。

最終,幾番猶豫之后,他看上了《閃靈》的導演庫布里克,但天不遂人愿,1999年,庫布里克去世。3年后,即2002年,徐四金的好友,艾欽格以千萬歐元求得《香水》電影版權。隨后,他又邀請《羅拉快跑》的導演湯姆執導本片。2006年,該片終于完成全部的后期剪輯,開始公映,而我們也得以一飽眼福。
影片開場是十八世紀的巴黎街市的景象,滿街彌漫著難以想象的惡臭。而巴蒂斯特.格雷諾耶就出生在最臭的魚攤旁。隨后他便以及其頑強的生命力及邪惡和周遭抗衡。母親將剛出生的他丟在垃圾堆里,格雷諾耶卻用驚人的哭聲昭告天下,將母親送上斷頭臺(在18世紀的法國,丟棄嬰兒是要被處死的)。
隨后,格雷諾耶就像一顆邪惡的種子,生根發芽,凡跟他相關的人,好人、壞人,都會死去,如同周易中的五行相克。保育院的加拉爾夫人、皮革店的老板、香水制造商巴爾迪克等人,都在格雷諾耶離開后離奇死亡。
在塞納河邊,他邂逅了一個像丁香一樣純美善良的賣水果的姑娘。在長長的小巷,他尾隨著姑娘,這很有些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只可惜,為了占有姑娘的體香,這個像丁香一樣芬芳的姑娘,被格雷諾耶無意中捂死。那天夜里,他隱約意識到自己命運的方向。隨后,格雷諾耶為了提取更多的女人香,他連續殺死了26個少女,用她們身上殘存的體香制造最蠱惑的香水。而最終,格雷諾耶也因為殺人而被判處死刑。
只是,影片結尾,讓人大跌眼鏡,起碼我是如此。在行刑的時刻,格雷諾耶將凝聚26個女人體香的香水滴在自己手腕,于是乎,具有魔幻色彩的香水,使處決刑場變成了民眾愛戴的狂歡地。剛剛還義憤填膺的群眾,在聞到這蠱惑的香水后,瞬間轉變,將仇人認為天使,擁戴聲一片。
始終寂寞的格雷諾耶悄然離開,在他的出生地,他將整瓶的香水傾倒在自己頭頂,周遭的人們被詭異的奇香迷惑,一擁而上,把格雷諾耶壓在身下,撕成肉塊,分而食之。影片就此結束。
一個像香水一樣透明、冰冷和冷酷的男人終于在世間消失了。而那無辜的26個被格雷諾耶嗅到美麗的女子,最終成為他鼻翼下的祭品。多么悲哀而殘酷。
最近,我把手機鈴聲給改了,我突然間變得討厭《香水有毒》的哀怨。最后想說,我不滿意影片結局的處理,但這并不妨礙它仍然是一部偉大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