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與昔日相比,百姓是富裕多了,但是各種貧困人口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那些貧病交加的人們、寒苦無靠的學子、孤獨無依的老人和孩子以及遭遇天災的難民都需要我們動生慈善之心,伸出仁愛之手,予以關心和救助。然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很多國家相比還相距甚遠,倒是在浪費、斗富方面,我們某些人卻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長沙街頭,一群明星逛街購物,有人看上了一種茶葉,于是眾人起哄抬價,那位星哥滿不在乎地大手一揮,以20萬元1斤的價格購得茶葉1兩。走到一烤羊肉串的攤位前,一女星忽發奇想,要給大家烤羊肉串,結果她那纖纖玉手竟然將羊肉串烤成了“龍肉串”,一個隨行的公司老板“幸運”地以17,888元的價格把那串焦黑的東西搶到手。
成都某商場前,一個男孩用小刀在一輛長安汽車上劃著玩,車主從商場出來,見狀大發雷霆。小孩嚇得號啕大哭,哭聲引來了孩子的父親。那位“慈父”被長安車主的“小氣”激得火冒三丈,立刻掏出手機叫幾個保鏢開來兩輛奔馳,然后讓兒子和保鏢一起把那輛長安汽車和自家的一輛奔馳砸得唏里嘩啦。如此刺激的“游戲”把兒子樂得鼻涕都出來了,父親也因此轉怒為笑,拍著目瞪口呆的長安車主的肩膀說:放心,我賠你一輛新車。只要我兒子高興,一輛破車算什么?
上海某“貴族”學校,學生間攀比斗富成風,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的禮物一個比一個貴重。去年中秋節,一集團公司老總的公子給老師送去一盒標價99999元的月餅,這令見多識廣的老師也驚訝萬分而不敢接受,于是那位公子覺得老師駁了自己的面子,拿起月餅,一揚手扔到了樓下。
諸如此類的事情恐怕每天都在發生。當然,錢是個人的,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糟踏就怎么糟踏,別人無權干涉,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就在他們浪費揮霍的那一刻,全國正有成千上萬的病人、學子、孤寡老人以及困頓的家庭在渴盼救助,如果被他們糟踏掉的那些錢用在這些亟待救助的人的身上,也許就能改變一些人的命運甚至挽救一條生命。可悲的是,有些人的血液里絕少慈善的因子,在他們看來,別人的貧窮和災難根本與己無關,享樂遠遠要比“憐貧”重要得多。
據報道,2003年“非典”期間,中華慈善總會所募集到的捐款中,只有一個富人以個人名義捐了200萬元人民幣,而我國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富人已達23萬之多,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當國家面臨嚴峻災難時,23萬富人中僅一人捐了款,這怎能不讓有責任感的中國人感到悲哀和心痛?
另一組數字頗具諷刺意味:近幾年來,我國收到的善款絕大部分來自國際,國內個人和企業的捐贈只占15%,而國內工商登記注冊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紀錄的不及10萬家,也就是說99%的企業從來沒有向社會捐贈過1分錢。民政部2006年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捐贈了890萬元的中國聯通榮登大陸企業捐贈榜首,而這只能排在外國企業對華捐贈的第14位,第1位的日本索尼公司捐贈數額高達5215萬。這不能不使國內企業汗顏,也彰顯出我們和發達國家在慈善觀念上的巨大差距。
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同時也是世界首善,他和妻子梅琳達創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機構,其中的290億美元資金來自蓋茨夫婦的捐贈。而世界第二富翁、“股神”巴菲特去年宣布把自己85%的財富捐給蓋茨的基金會,更是在世界引起轟動并被人們廣為傳頌。富翁如此,美國平民也不落人后,他們認為,富人捐1億美元是慈善,窮人捐1美分也是慈善。在去年美國1萬億美元捐款中,平民的捐款額占到了59%,即使最貧困的家庭也向慈善機構捐出了自己6%的年收入。可以說,慈善精神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向社會盡責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
受西方文化影響,慈善精神也在與我們同祖同宗的中國香港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在我們遭遇華東水災、SARS 疫情時,他們無私地慷慨解囊,而為了救助印度洋大海嘯的災民,他們籌集了7億港元,創下全球單一城市捐款之最。和大陸一些暴發戶一樣,香港的富翁也斗富,但他們是“捐款斗富”:去年6月李嘉誠向香港大學捐贈10億港元,這使得香港的富豪群體摩拳擦掌競相效仿,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兄弟隨后宣布捐贈4000萬港元給公開大學進行第二期校舍改造,7月18日,恒基地產老板李兆基向香港科技大學捐贈3300萬港元,8天后,霍英東先生“一氣之下”向香港科技大學捐贈8億港元……
隨著人類的進步,慈善精神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和一個人社會責任感的標尺。在這桿標尺面前,我們確實還很矮很矮,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血液里,慈善的因子少得可憐甚至還沒有形成。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我們對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還難以接受:富人的財富來源于社會,沒有大多數人的辛勤勞動,沒有大眾的消費就不可能造就富豪。從這個意義上說,哪怕社會上最貧窮的人對造就富人都有一定的貢獻,因此卡耐基說:“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睂ι鐣媸聵I捐款資助,對慈善事業出資幫扶,不僅有利于社會,同樣也有利于富人自己。而對平民來說,現在幫別人就是將來幫自己。
毫無疑問,慈善精神遲早會注入我們的血液,慈善風氣遲早會在我國形成。但愿這一天早一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