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色寫意里度春秋寒暑
李健認為,“一石一世界”“一石一生命”,每塊兒石頭都有無窮的奧秘與無盡的語言,只有尊重石才能讀懂石。石雕創作以“石人合一”思想為最高境界。一塊兒石頭的色彩、造型、紋理,甚至瑕疵,皆是靈感的來源,也是創作的制約。作為雕刻家,首先應與石交流,相石之美,悟石之妙,思石之意,品石之蘊,從中找出構思的契合點,然后宣泄激情,把玩技法,從而賦予一塊兒石頭靈動的生命。

李健的石雕通常是在極巧妙的俏色基礎上完成的。這與他獨特的審美角度和多年對藝術的孜孜探索是分不開的。李健對石幾近癡迷,從事石雕二十幾年,常常為立意構思,面對一塊石頭徹夜不眠。為使作品意境深遠,栩栩如生,他一方面讀詩品畫,加強修養,一方面深入生活,細致觀察,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的營養和雕刻藝術的古韻,在美麗的巴林石中俏出了對石文化的領悟,也使作品處處透著獨特的個性。
1998年,李健的《高原情》因循石頭本身的紋理,巧用石面的瑕疵,充分利用巴林石的俏色刻畫背景,構思奇巧,設想大膽;同時在構圖布景上留下寫意的空間,意蘊悠遠,惹人遐思。一舉榮獲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只見彩石上,天若朝霞,地呈金黃,一位身著蒙古袍的額吉雙手高高托起一初生的嬰兒,身邊還有一個孩子站立翹首,天邊一行遠飛的大雁,地上一株株迎著朝陽而立的向日葵,生機勃勃。整體畫面中呈現出母親對孩子的希望與深情,充滿生命的質感與張力。
想象與創新中求藝術品格
如果說藝術的最初階段是模仿,技法很重要,那么隨著創作者雕藝的不斷長進,其個人的文化底蘊與審美情趣則更多地左右著創作者前進的步伐,創作者往往陷入想象力的匱乏與藝術表現力的蒼白之發展瓶頸。這也是李健常常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為突破自身的局限,李健多次遠赴福建壽山、浙江青田、昌化等名石產地拜會倪東方、林亨云等雕刻界泰斗聆聽指教;專程到京津冀等地與畫壺界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汝財、泥塑大師于慶成等老前輩切磋技藝。博采眾長,拓寬視野,使他在雕塑審美與雕塑語言的表達上不斷地飛躍。
同時,李健不囿于傳統表現技法和傳統題材的固有模式,將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思考與對民族習俗風情的熱愛融入自己的創作中,更借鑒并結合了紅山泥塑的創作技巧,獨創了泥石合一的藝術形式,于繼承之中有創新,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創作理念與清新質樸的藝術品格。
2004年,一塊兒不起眼的未經打磨的自然形石頭吸引了李健的目光。面對這塊由墨黑、瓷白、橘黃三色混雜而成的石頭,反復揣摩,一幅契丹民族子孫興旺、升平快樂的民俗風情圖浮現于腦際。寥寥數刀,借色俏意,結合楊柳青年畫的色彩與造型,雕刻出十個活潑可愛的契丹孩童,他們圓圓胖胖的小臉,翹著小辮子,撅著屁股、抬著腿腳,讓人忍俊不禁。這一命名為《契丹孩童》作品很快被上海“朵云軒”以高價收藏。
寒來暑往,斗轉星移,與石結緣二十余載,在人與石的對話中,在刀與石的碰撞中,李健上下求索,盡情寫意著自己的人生,尋求思想與藝術的一次次升華。

其實,在赤峰地區,李健還有一個別稱——“紅山泥人李”,這是因為李健多年來一直在挖掘搶救“紅山泥塑”這一赤峰地區瀕危的古老民間技藝。“紅山泥塑”在赤峰地區歷史久遠,它伴隨著北方文化的發展,傳承著赤峰先民的古老文化,由一代代民間藝人創作發展,具有獨特的風格。赤峰地區出土的泥塑形象生動、造型別致、工藝精美,為世人稱道。李健從小對紅山泥塑的充滿熱愛,立志將這一民間瑰寶傳承下去,曾師從當地泥人世家出身的“泥人趙”,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雕塑的手法,糅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層次與內涵。
李健簡介
1963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回族。現任中國民協巴林石雕刻委員會主任。從事巴林石雕二十余年。1979年就職于內蒙古赤峰市第一工藝美術廠,1984年,創作巴林石雕件《火焰山》獲國家輕工部“百花獎”,現藏于人民大會堂內蒙古廳。1998年,巴林石雕《高原情》獲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2004年,巴林石雕《大漠晨曲》獲中國雕藝“天藝獎”銀獎。2006年,《守望》等獲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獲此殊榮者。李健巴林石雕作品近年在赤峰石雕界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構思新穎,依原石色彩紋理,善于俏色寫意的雕刻風格。
他在巴林石雕刻界聲名遠播,他的多件作品獲國家大獎,且被收錄于《“天工獎”典藏集》《巴林石珍品集》《中華民間藝術珍品集》等多部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