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關于知識產權知識缺乏顯示出的無知。
案例1:
青島A化學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工程服務于一體的高科技技術企業。生產的聚乙稀丙綸復合防水卷材被中國建筑材料企業管理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建材”其注冊的“XX”商標二000年被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批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產品暢銷全國并銷往國外,在國內一些重點工程使用該公司產品,均被評為“優良”建材。該企業經過“ISO質量體系認證”被評為山東行業“三十強”消費者放心滿意產品,和其他榮譽獎項三十多項,并被中國消費者協會列為“打假扶優重點保護企業”。2005年夏天該企業在濟南市場上發現了假冒“XX牌”注冊商標的防水卷材,并在報紙上登載“近期在消費市場上出現假冒我公司生產的《XX》牌防水卷材的現象,為避免給廣大用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公司鄭重聲明謹防假冒”的聲明,后來該公司的 一名業務人員找到我,詢問有關維權的事宜,我對他們前面采取的措施作了一些了解。他們的維權行為令我感到十分好笑,該公司業務人員對我說:我們在XX單位的建筑工地上發現假冒我門公司商標的產品,我們立即找到該建設單位,向他們提出嚴整交涉,并警告他們要將他們告上法庭。該建設單位的領導立即向我們賠禮道歉并保證以后不再購買假冒偽劣產品,一定購買我們的產品”說完后該業務人員還一絲得意。我一片茫然。
被侵權企業是商標侵權的受害人,消費者和客戶也是該侵權行為的受害人,雙方均有權追究侵權企業的侵權責任,并索賠,可是他們卻一方拍桌子,另一方道歉。該案例說明 他們根本不懂知識產權如何維權,向誰維權。
案例2:
2005年春天,我的2個工作人員在一次業務活動中接觸了濟南一家專業生產戶外燈飾的民營企業,該企業設備精良,員工業務素質較高,該企業有專業設計人員幾十人,企業投入大量的經費開發新產品,新產品不斷更新,該企業的 創新意識和科研行為使企業在該行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該企業研創并開發了裝飾景觀燈,庭院燈,道路燈,高桿路燈,草坪燈等五大系列,近1千個品種規格,并申請了十六項外觀設計專利。在業務接觸過程中。我們的業務人員得知該企業的專利被多家同行企業仿造。經過我們工作人員的宣傳,該企業經理邀請我去談談。一天我抽出時間去了該企業,進了辦公室后,進入我視線的是墻上用鋁合金相框鑲好的齊齊整整的二排外觀設計專利證書復印件。經過交談我發現該企業專利開發和 申請較早,資金投入也很大,發現專利被仿冒,不是采取措施維權,而是更新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我問該企業經理:“為什么不采取措施維權?該經理回答:“沒有把握、訴訟太難、花錢太多、沒有精力,不如搞開發、搞生產。”我向其宣講了我們國家最新公布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及賠償標準、維權方法,甚至跟他說明,進行訴訟的訴訟費、律師費、調查費都可以向侵權人追償,該經理仍是無動于衷,并嘆說:|我算是作貢獻吧、或者叫培訓基地、或干脆是黃蒲軍校吧。”
后來我了解到該企業申請的專利竟然都不交納年審費。把精心研究的技術當成一文不值的 裝飾品,我腦子里閃過“葉公好龍”的畫面。
該企業的行為違反市場競爭規則,用黑瞎子掰苞米的方法,掰一個丟一個,最后將會失去自己的競爭優勢,被惡意的競爭對手蠶食貽盡,被擠出市場,倒閉、破產、關門,留給人們的是一串悲哀的記憶。
二、有的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主開發的知識產權、或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的商標或專利,苦心經營,精心設計包裝,投入不菲的資金打開市場,其產品逐漸被消費者認可購買,可是仿冒侵權的產品也鋪天蓋地的出現,企業驚慌的發現自己苦心積慮開發的市場被仿冒的產品占領,自己陷入圍城之中,急忙組織反擊,采取措施不當,收效甚微,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巨大,于是大聲吶喊,到處驚訝,令人同情。
案例3:
2005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份2005年3月28日的《經濟觀察報》登載的一篇“東阿阿膠”被假冒,市場被侵占,情況之嚴重,企業之焦慮,維權之艱辛的情況。后來我在網上查看了關于該企業的簡介: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阿膠及其系列產品的生產企業,該企業創建于1952年,1996年“東阿阿膠”阿A股股票在深圳上市,公司成為上市公司。發展至今,已成為擁有8個成員企業,3個生產分廠,生產中成藥,生物制劑,保健食品,醫療儀器,藥用輔料等6個門類,40余種產品,年生產能力18000噸,阿膠年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的75%和90%以上的現代化企業。該公司原料純正,質量上乘,品牌含金量級高,“東阿”牌阿膠在阿膠制品中唯一3次榮獲國家金質獎、唯一榮獲傳統藥“長城”國際金獎、唯一被評為“全國用戶滿意產品”,“東阿”牌阿膠通過國家原產地登記注冊。“東阿”牌商標被認證為中國馳名商標。
如此一個獲此諸多榮譽的金光閃閃的,享有較高市場聲譽的全國馳名“商標”產品。不被仿冒,在我國現階段是不可能的,仿冒成災,并且十分嚴重。《東阿阿膠遭遇圍城之困》一文有一段文字介紹,可見侵權的嚴重程度:“為了清理假冒偽劣產品,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無奈之下,長期指派了8名員工分四組進行維權工作。有關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一年有關部門就在市場上查處了237噸假冒“東阿阿膠”品牌的產品,而當年東 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打假費用開支也達到了80萬元。”看了報道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提筆給公司董事長劉維志先生寫了一封信:
劉維志董事長:
您好!
我們在今年3月28日的《經濟觀察報》上看到“東阿阿膠遭遇圍城之困” 的報道,對貴公司知名品牌的前途深為擔憂,對假冒貴公司產品的侵權企業深表厭惡。
我們知道企業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在激烈的 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對各種經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市場競爭力。
國外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比較強,一般做法是先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然后占領市場,使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將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到企業的戰略高度。
“商標”是知識產權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標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凝聚著企業家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堪稱為企業的“黃金名片” ,是企業開拓市場的先鋒,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法寶。現代企業家對自主知識產權商標的保護從不掉以輕心,貴公司在2004年派出8名員工。查處237噸假冒“東阿阿膠”產品,并支出80萬元的打假經費,貴公司的打假力度和決心令我們欽佩,但支出了巨額費用令我們無法理解。因為過去打假,打假企業陪錢,現在打假,不但不陪錢,還有盈余。
如果貴公司還有打假任務,我們愿意接受委托,協助貴公司清理市場,打贏這場名牌保衛戰,取得雙贏效果。 中國社會調查所山東工作站
2005年4月10日
結果是信發出去以后,至今無有任何消息。可能是東阿阿膠已經沒有了假冒產品,也可能是劉董事長對我們不認識,不信任。
從網上查一查,看一看,知識產權維權,呼聲之高,機構之多,不勝枚舉,可是看到報道知識產權被侵權的企業,要么是企業家對被侵權只是苦不堪言,表現出一臉的無奈,視維權為畏途,什么取證難,保護難,防不勝防,成本太高,企業承受不了等等,同時也看到侵權企業為所欲為,猖狂之級。如:江蘇龍達集團轉移印花紡織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描述到:“龍達公司每月都出新產品,新產品出來以后,仿冒產品最快3天就出來了。仿冒實在太厲害了,公司一度不出新產品,仿冒者居然給公司打電話,詢問“為什么不出新產品,我們還等著模仿呢!”
有報道稱:山東的一項全省調查表明50%的高薪技術企業知識產權被侵權,只有不到20%的被侵權人選擇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由此可見知識產權侵權之嚴重,維權之艱難,令人扼腕。
前面談了知識產權的許多維權之難,維權之艱的些事例,下面這個例子則足以鼓起知識產權被侵權企業的信心,無異于一縷春風迎面來:
中糧酒業有限公司“長城”牌葡萄酒“長城” 商標維權案。
“長城” 牌葡萄酒是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連續多年葡萄酒產銷量和市場綜合占有率位居中國葡萄酒行業首位,“長城”牌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
行業唯一授權使用中國消費者協會“3.15”標志。
產品遠銷法、德、英、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有“中國出口名牌” 和國內銷量第一的殊榮。
2004年9月,中糧酒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糧集團經過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獲取北京嘉裕東方葡萄酒有限公司和江西南昌開心糖酒副食品有限公司侵犯其所有的“長城”牌葡萄酒的商標的充分證據,將倆公司告上法庭,索賠額高達1億元。
2005年4月20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經過開庭調查,雙方舉證,質證等法律程序,判決北京嘉裕東方葡萄酒有限公司構成商標侵權,并賠償中糧集團15527479元。
這場商標侵權官司,啟示我們,打贏官司的長城葡萄酒,保護了自己的商標,維護了自己的品牌,奪回了被侵占的市場,而這場商標侵權案,長城葡萄酒僅支出調查經費30萬元。清理了市場,獲得了收益,實在是爽。
現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有四法十條例及諸多司法解釋:
四法:
1、《中國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十條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實施條例》
3、《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
4、《出版管理條例》
5、《音像制品管理條例》
6、《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7、《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
8、《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
9、《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
10、《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實施細則》
專利侵權賠償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管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2001.7.1實施
第21條:
被侵全人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人民法院可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該專利許可的性質、范圍、時間等因素,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幣50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最多不超過人民幣50萬元。
著作權侵權賠償的規定《著作權法》第48條: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量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于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50萬元以下的賠償。
商標侵權賠償規定《商標法》第56條: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50萬元以下的賠償。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
行政保護
商標侵權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罰款,沒收侵權仿冒商標的商品,保護力度不夠,存在地方保護,需要被侵權人舉報,配合,甚至支付一定的費用,揚湯止沸不能根除侵權行為。
專利侵權由知識產權局查處,情況與商標侵權類同。
2、民事訴訟
被侵權企業收集足夠的知識產權侵權證據,直接向法院起訴,并主張侵權賠償最高額可達50萬元,墊付的調查經費,律師費,訴訟費,均可要求侵權企業承擔,有法律依據。
3、刑事保護
侵權企業非法經營額5萬元,違法所得3萬元,可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
現狀:執法不嚴,放縱失寬,因知識產權侵權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