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時節,我們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廣平縣廣平鎮看到:流水潺潺的三干渠河畔一片郁郁蔥蔥;馬莊村邊瓜果、蔬菜等新興農業產業基地正值輝煌;力爾、頤通、振興油棉等一批批工業項目正在迅速崛起;人們臉上露出了笑容,干部和老百姓都展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當然這一系列輝煌的創造者就是被群眾親切稱為農民書記的廣平鎮黨委書記張維剛。
在張維剛的工作筆記本上的扉頁上赫然寫著“為官一任,踩個腳印”八個字。寫得好,喊得好,還不如做得好。張維剛2001年上任以來六年多時間,一直以自己的行動和汗水書寫著“農民書記”的形象,樹立成干部職工的榜樣。干部普遍說:有張書記這樣的好火車頭,我們不能不緊跟!群眾紛紛說:張書記是我們農民的書記,他的腳印與我們踩在同一塊田土里,我們不能不崇敬!
腳印踩實了,榮譽接踵而來:他連續五年被縣委、政府評為“十大新聞人物”、“十佳黨務工作者”及“十佳創業公仆”等先進個人,受到隆重表彰,而且還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綜合治理先進個人”、“防范和處理邪教問題先進個人”及“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千個理、萬個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張維剛孜孜以求是全鎮經濟的超常規發展,老百姓的全面富裕小康。在廣平鎮,張維剛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帶領農民群眾走上富裕小康路?上任以來,張書記便率領鎮黨委、政府班子,圍繞“農民增效,農民增收”目標,著力抓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同時,突出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植業。說起種蔬菜,該鎮還流行著一句順口溜:“張書記調產業,帶領農民種蔬菜,大家獲得好效益,年產增收一萬三”。如今無公害蔬菜已成為該鎮的一個支柱產業。據張書記介紹,全鎮每年種植蔬菜5000余畝,產值在600萬元左右,菜農戶平收入在萬元以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張維剛是這樣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 哪個地方要發展,關鍵還是看哪個地方的黨委和干部。要造福群眾,關鍵是要發揮基層黨支部和黨員和先鋒模范作用。上任伊始,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基層黨組組織建設和班子建設。為了提高黨政班子整體素質,增強班子凝聚力和辦事能力,健全了機關學習制度,民主生活制度以及黨政班子蹲點掛鉤責任制度,規定班子成品員至少要掌握一門以上的致富技術,蹲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的村,幫扶三戶特困戶發展經濟,并與年度政績、經濟獎罰掛鉤。為扶持好馬莊、侯固寨、劉董村等三個特色專業村,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他走訪了500余戶農戶,召開了大大小小的黨員座談會35次,為農民群眾找準了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劉董村通過扶持后,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該村不僅新建了數家大型手工掛面生產企業,而且擁有全鎮最大的面業加工生產基地。
“群眾的需要是第一選擇,群眾的利益是第一考慮,群眾的滿意是第一目標。”他始終堅持把為人民服務做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張維剛家居縣城,為了全鎮人民群眾,卻舍棄小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鎮的工作中。六年多來,他從未休過全雙休日,常年累月地奔波在村組,忙碌在田間地頭,出入在農戶家里,為農民南獻計獻策,排憂解難,把農民的冷暖時刻掛在心里。目前全鎮100%的村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前年8月,他因病正在醫院打針,當接到劉董村村民因缺少資金企業無法正常生產的告急電話后,他顧不上身體虛弱,拔下針頭前往財政、扶貧等部門,當把資金送到企業后,張書記因勞累而倒下了。像這樣的故事,廣平鎮的干部和農民隨手可數出一大堆來。
為了扭轉鎮機關的衙門作風,徹底根治“門難進、驗難看、事難辦”的不良現象,他堅持從自我做起,改變工作方法,堅持依法行政,優質服務。對待來訪群眾,他始終做到“五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讓坐,一杯熱茶解渴,一席話語解惑,一片真情感人。
真情換真心。張維剛不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尊敬,而且獲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農民都尊稱他為“農民書記”;許多領導都公認他是一名出色的鄉鎮黨委書記。各級黨委和政府也授予他許許多多的榮譽稱號,可他始終沒有滿足感。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是黨和人民培育出來,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將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做農民的好朋友,永遠做農民心中的‘農民書記’”。
地址:河北省廣平縣廣播電視局
郵編:05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