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6日,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Peter Mandel SOn)在北京出席國際食品安全高層論壇時表示,2007年歐盟進口中國商品發生問題有上升趨勢,亞洲制造商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對曼德爾森的發言,與會的吳儀副總理稱,中國食品出口合格率達99%,僅1%的不合格率緣何讓歐美企業還要如此大做文章。
標準之爭
吳儀副總理的質疑讓人們又想起了連續發生的牙膏事件、寵物糧事件、輪胎事件、碰撞門事件以及兒童玩具事件,屢屢發生在中國產品身上的不合格事件,使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阻力重重。為何如此高合格率的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屢屢受挫,中國企業還有哪些不完善之處?針對這些“中國制造。問題,CSA International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召回事件中,中方企業和歐美管理機構均因標準問題和產品安全問題而爭論不斷,往往由于國內外標準的相異而各執一詞。
在CSA International看來,除了產品本身存在的質量問題外,主要原因還在于一些企業對國外市場的規范和標準了解不多,制造的產品沒有符合國外市場的相關標準和要求。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可能已經符合了國內的相關安規,但由于各國間標準的差異,產品出口到國外便成了不合格產品,得不到市場認可。而且有些中國企業認為危險性較高的電器產品才需要認證,其實日常消費品和食品在國外也需要認證。因此,中國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還應更多關注國外不同市場間標準的差異和安全要求,在產品出口前首先使其符合目標市場的標準要求。認證真偽
除了上述標準問題外,產自中國并出口到海外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也非常嚴重。歐盟委員會科瓦奇表示,2006年,歐盟海關查獲的2.5億多件假冒偽劣產品中,大部分的原產地是中國,占總數的80%以上。美國消費品安全協會2006年召回的產品中,79%與中國相關。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對那些正規企業造成名譽和經濟損失,影響消費者對正規產品的信心,嚴重損害知名品牌的形象。
如此看來,如何生產出符合歐美要求,并使自己的優質產品不與假冒偽劣產品混為一談,成為企業出口的首要任務。許多企業面對該問題,選擇了在國際上知名的認證公司來為自己的產品做測試,并貼上符合出口國標準的標貼來維護自身品牌。以CSA International為例,CSA認證標志表示產品符合安全和性能方面的適用標準。當零售商、專案機構、執法部門、產品制造商和消費者看到CSA認證標志時,他們會更有信心。這些標志成為正規產品與假冒產品之間的區分,有利于擴大出口。作為國際反偽聯盟(IACC)的成員,在加拿大和北美市場上,CSA International的專家會對市場進行公開調查和隱秘調查,來幫助用戶識別假冒偽劣及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公開調查形式下,CSAInternational調查人員會事先通知零售商場,要求銷售商加以配合。該檢查主要用于確保商場貨架上的待售產品在質量上持續符合標準和要求。而隱秘調查進行的前提是,懷疑某個商場正在知情的前提下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而需要對該商場進行調查。這種形式下,CSAInternational工作人員會對商場進行秘密調查,并從該店購買樣品回去檢測。
然而,越來越多的假冒產品生產企業也已經逐漸認識到了認證標志的重要性,并為自己的產品貼上假冒的認證標志。據該負責人介紹,為切實保護CSA的認證標志不被盜用,并進一步提高市場上產品的安全性,CSA International同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為零售商、海關人員及法律執行機構定制培訓課程,以提高他們對CSA標志的認知度,并協助銷售人員、采購商、質檢及其他人員發現假冒的認證標志。同時,還引進了多種先進的安全技術,提高模仿標志的難度,以此降低標志被盜用的可能性,并積極與ID專家合作,提高識別假冒認證標志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