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遺傳了我的急躁和倔強,升上六年級后,變得越加反叛,常常是我說一句她要頂三句。
自從老公被外派駐省公司工作后,家里少了他這個“消防員”,我們母女之間的“戰火”便有些越燃越旺的勢頭。我在幾次口頭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不得不對女兒動用了“家法”——一根又細又長的竹條。在家法的威懾下,小丫頭還真老實了一段時間,不敢再隨便頂撞我了,我不禁暗自得意。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我意外地接到女兒班主任的電話,心中一緊,以為女兒闖了什么禍。不料老師卻說,她要投訴的不是女兒而是女兒她媽。我愣住了。老師說:“若蘭一向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但最近沉悶了許多,顯得郁郁寡歡的。我前天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說說我的家》,若蘭在作文里說到了一些使她不開心的原因。我想請你抽空看看她那篇作文。”我誠惶誠恐,趕忙答應一定找來看看。
等到女兒睡下,我偷偷地從她書包里找出作文簿。作文里滿紙都是對她老爸的溢美之詞,寫到我的那一段讓我眼前一黑:“……我的媽媽是個臭脾氣,動不動就大喊大叫。前幾天我因為一件小事讓她生氣了,她很不客氣地請我吃了一頓‘竹筍炒肉’,當時那個痛啊,根本找不到詞來形容。還有,再上個月我頂撞了她幾句,結果她一生氣,揮手就在我的左邊臉上留下一片燦爛的‘楓葉’……這就是我的媽媽,不溫柔還愛嘮叨的媽媽,像母老虎一樣兇的媽媽。”
想不到自己這般辛苦地疼她管她,最后竟落得個“母老虎”的惡名,我心里那個冤啊。
被心愛的孩子視為老虎,這問題太嚴重了,我撇開心里的委屈,趕緊思考該怎么挽救自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我首先請教了女兒的班主任,那位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老師只是告訴我:試試吧,把孩子當朋友。
經過努力,重塑形象工程在一周后初見成效。女兒早就想買個MP3,我答應贊助一部分錢給她去買,不夠的得她自己想辦法去賺,于是周日幫忙搞衛生因此成了女兒賺“外快”的渠道。那天她在拖地板時不小心打破了一只挺貴的雕花花瓶,要是在平時我肯定要氣急敗壞地責罵她一頓,但那天我克制住了。雖然很心疼,但東西已經打壞了,打罵不能解決問題,更何況孩子不是故意的。此時女兒一臉驚慌地低著頭,咬著下嘴唇準備接受“暴風驟雨”。我過去握著她的手,溫和地問她有沒有受傷。女兒搖搖頭,偷偷抬眼看我,奇怪我居然沒有發作。我沖她笑了笑,說沒傷到手就好。女兒很意外,也很感動,她主動說今天的零花錢就扣下來賠花瓶好了。我說你又不是故意的,是無心之過,媽媽不會怪你的。女兒高興地“噢”了一聲,臉上綻放出一個燦爛的笑容。
我收拾完碎花瓶回到書房,女兒仍在繼續她的清潔工作,她一邊干活一邊愉快地哼唱著歌曲《嘻唰唰》。女兒歡快的歌聲飄進我的心里,我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也跟著快樂起來,為自己能夠不再那么暴躁而開心。
我在想,自己還是不是女兒心中的那只“母老虎”呢?形象工程還得繼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