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在統一通信這一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廠商之間的競爭已上升為企業聯盟間的復雜角逐。是什么促使大家卷入其中?
3月30日, 思科在企業統一通信領域重要的競爭對手Avaya在北京宣布,它在亞太地區17個城市所進行的“2007年統一通信巡展”已到了最后一站。
Avaya智能通信解決方案副總裁Vickie McGovern聲稱, 思科最緊密的合作伙伴IBM是這次巡展的贊助商, Avaya新近發布的CEBP(Communications Enabled Business Processes), 使得Avaya和IBM集成產品的功能要高于競爭對手。之前,IBM已和思科結盟,成為其統一通信業務層面上最大的集成商。
與此同時,Avaya也極力靠攏另一競爭對手北電網絡的同盟軍微軟。微軟剛剛宣布推出一系列新語音和統一通信系統產品,如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2007和Office Communicator 2007通訊工具。
至此,被公認為ICT融合的業務增長亮點——統一通信市場在2007年春天再次充滿火藥味。一周前,思科的董事長兼總裁錢伯斯公開承認,曾經的合作伙伴微軟將是思科未來的四大競爭對手之一。
統一通信,這一起始于VoIP的新技術,正熱浪襲人,它正在改寫著整個IT和CT市場的競爭格局與競合關系。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思科、微軟、北電、Avaya等公司卷入其中?
角逐推動力
Avaya智能通信解決方案副總裁Vickie McGovern、微軟公司移動與嵌入式產品部亞太區總監林有生、思科中國統一通信事業部總監羅軍都認為,市場潛力和用戶需求,是推動大家卷入統一通信市場的直接推動力。
一方面,融合通信服務與設備正在呈現出一個急速膨脹的局面。據Synergy公司預測,統一通信市場在2009年將達到107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另一家市場咨詢機構德勤公司預計,到2010年,全球融合通信服務與設備市場有望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其中視頻電話、企業協作軟件、IPTV、移動內容服務、網絡游戲與在線音樂等下一代IP應用將成為主要的熱點。
“如此巨大的市場,自然會吸引重要廠商的積極切入。” 思科中國統一通信事業部總監羅軍表示,思科在統一通信上的投入可以說是“相當巨大”。2006年6月,思科將北京東三環的巨幅廣告換成了“統一通信”;9月份,思科甚至將2003年在美國啟動的流動展示中心(NOW Van) 首次搬到中國,向中國用戶展示其統一通信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用戶有提高溝通效率和隨時隨地進行商務業務活動的需求。
“我們的通信和聯絡方式太多,被搞得越來越復雜,甚至引起了一些混亂。”Avaya智能通信解決方案副總裁Vickie McGovern表示,就企業而言,通信設備的增多和通信方式的繁雜既增大了成本,又造成了溝通效率上的降低。
根據Sage數據研究機構的統計,平均每個人身上共攜帶6.4種不同的通信設備,包括固定電話、手機、電郵、即時通信、Skype、辦公電話等。其中,企業內部約有27%的員工需要到外地洽談生意;即使坐在辦公室,52%的工作時間也花在了選擇不同的方式同人聯絡,但通常有36%的幾率無法在第一時間聯系上對方。累積下來,平均每月有22%的工作會被拖延。
微軟公司移動與嵌入式產品部亞太區總監林有生則認為,是移動信息工作者的出現觸發了統一通信的市場需求。
Jupiter Research研究表明,中小企業和一般的企業都表示,17%的雇員離開座位的時間超過全部工作時間的50%,雇員更喜歡使用無線設備進行溝通。隨著移動工作的出現,移動信息工作者應運而生。信息工作者需要隨時隨地了解信息,包括連接互聯網、郵件、日歷和聯系人,并且希望在閑暇時候,與朋友、家人保持聯系,甚至享受多媒體功能。
更為重要的是,SIP技術和SOA技術的成熟,為統一通信的應用提供了較為成熟的技術基礎。
市場短板
盡管統一通信被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是ICT融合藍海上的新增業務基點,但無論是思科、北電、微軟,還是Avaya都更愿意強調統一通信在企業級的應用,雖然他們并不否認統一通信能為運營商提供新的創收機會。
其實,早在2003年11月,在中國電信構建以IP架構為基礎的NGN(下一代互聯網)時,就采用了華為與微軟(中國) 共同推出的U-SYS WorkSpace企業統一通信解決方案,試圖探索通過NGN將通訊伴旅、即時會議、辦公隨需、業務自助、在線感知、無線通訊結合起來,提供實時高效的企業辦公系統。
“但這兩年的施行結果表明,運營商在企業市場的推廣上乏力,并沒有給其帶來太多營收和利潤。”一位熟知內幕人士透露,目前華為有統一通信的解決方案,但并沒有把其當做業務重點。更為現實的原因是,運營商擔心以企業VoIP為基礎依托發展起來的統一通信,可能會繼續瓜分他們的AURP值。
“如果個人數碼娛樂市場能真的依靠統一通信,運營商就會行動起來。”這位人士說。此外,整合成本過高和IP缺乏統一標準則會成為企業用戶實施統一通信的兩大障礙。
他介紹,在IP PBX和電話之間發送信號,還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從而抬高了整合的成本。譬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不可兼容的專有代碼:思科系統公司用的是Skinny,3Com公司用的是H3,敏迪網絡公司用的則是MiNet。
作為統一通信基礎設施的IP技術的標準也還沒有統一。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微軟和IBM等廠商共同推動開放標準的發展,而且新標準還將不斷涌現。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客戶會擔心在解決了內部的通信問題之后,會與使用其他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的客戶或者伙伴之間溝通不暢,一些企業客戶希望標準更加成熟之后再部署基于IP的商業通信解決方案。
不過,思科的羅軍則認為,過去幾年中,IP通信制定的基本標準已經出臺,在技術領域的很多新標準,通常不到一年就會被淘汰,對于統一通信而言,基于主流架構的關鍵標準已經形成。
鏈接:統一通信市場競合關系
“統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簡稱UC)”是這兩年整個IT、通信業界曝光率最高的名詞之一。盡管各個廠商對此理解不同,但UC背后蘊涵的主旨卻都是指話音業務、在線狀態、實時通信(即時消息、視頻和應用共享)和準實時通信(電子郵件、語音郵件和短消息業務)等融為一體的新型通信方式。
通常的看法認為,思科和微軟將會是未來UC市場上的最大對手。盡管二者在“統一通信”出發的路徑不同(思科從網絡層出發,微軟從PC和桌面系統出發),但相同的是,他們采取伙伴聯盟的策略,最終都將拓展到手持智能終端上去。
在最開始時,微軟和思科都聲稱他們是在一起做大UC市場而并不存在競爭關系,但2006年思科與IBM的結盟、微軟與北電的聯姻,卻讓業界認為,兩大利益核心正在迅速地聚合自己的力量。
事實上,微軟和思科一直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核心利益圈。微軟的策略是和網絡設備廠商結盟,譬如微軟+北電就是這一模式,而思科的策略則是和應用層廠商結盟,譬如思科+IBM。
部分業內人士則認為,在UC領域從來就不存在誰與誰合作,與誰不合作的問題。隨著ICT網絡融合的進一步加劇,用戶選擇決定一切。譬如IBM以其在企業應用層面的影響力,除了思科外,可以選擇包括北電在內的思科的競爭對手合作。(文/毛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