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對媒體發表了一段關于彩電的講話。他說,中國企業原來研發的技術沒有轉化成產業,國產彩電陷入深深的危機,非常可惜。
這使人想起赤蜂與毛蟲的故事。
法布爾在《昆蟲故事》里記載了赤蜂與毛蟲的生態關系。赤蜂捉住一條毛蟲子,先給它打麻藥,再在它身上產卵。毛蟲不會死,也不會反抗,不覺疼痛地用自已的身體喂養赤蜂的下一代。對于赤蜂,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對于毛蟲,這是一個傷心的故事。
彩電的故事說來話長。
平板電視當前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但我國的平板電視顯示器件幾乎全部依靠進口。顯示屏等技術占平板電視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導致中國平板電視的銷售利潤大多被國外廠商所攫取。
針對這種情況,婁部長談到,在平板顯示屏上,中國企業也做了探索,比如京東方通過并購擁有了五代線,但五代線主要針對計算機,目前我國企業能滿足平板電視顯示屏的生產線還沒有。現在國產品牌彩電企業面臨的嚴重情況,不亞于中國彩電業產業化之前。
中國彩電產業化始于1979年,國內先后引進了147條彩電生產線。從1990年開始又先后引進了7條彩管生產線和其他配套元器件的生產線。最終,我國彩電的國產化水平超過95%,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當年,一條彩管線需投資數億元,國家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為發展彩電投下重金。
第一代液晶彩電2000年問世,以后每年升級一代,現已發展到第八代。2005年,從全球看,平板彩電銷量已超過CRT彩電,其中液晶彩電發展最快,銷量增長122%。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的數據,到2009年CRT彩電將只剩6%的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彩電廠家又紛紛轉產液晶彩電。于是,大量利潤被國外廠商拿走。春節剛過,國內8家彩管廠商宣布放假限產,并計劃暑期近一步放假限產。彩管作為產業主流退出歷史,只是時間問題。
CRT彩電曾經是電子行業的支柱,但它并沒能培養出創新能力。上世紀彩電廠商曾為外商退出彩電業歡呼,不料它們10年后卷土重來,導致了國產彩管產業幾近覆滅。一下子,我們退回到原點——1979年。
國家巨額投資危機的根源是技術換代,是來自CRT體系之外的技術變革。國外廠商一直在努力,而我們要么是在永無休止地爭論,要么是在說人家的風涼話,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現在看來,我們仿佛被注射麻藥般麻木。
可以這樣概括彩電故事的情節:國外廠商推出下一代,我們就拼命做工,大筆的利潤拱手相送,使他們有充足的資金研發下一代產品。這與毛蟲故事異曲同工。兩個故事都是被動者無可奈何地向主動者奉獻了大量利益,付出生命的代價,如此往復循環。
其實,并不只是彩電業才有這樣的故事。DVD要換代了,我們在爭論,在嘲諷;手機電視也要來了,我們也在爭論和嘲諷。難道一個彩電業,或者說一條毛蟲的教訓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