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之戰,是經濟利益的較量與制衡,這其中,技巧與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所采訪的專家及企業的切身體會,我們特將國外企業在專利問題上慣用的伎倆進行了總結。
放水養魚
即先以“免費”或“低收費”策略養大中國企業,然后再通過巨額“專利費”榨干中國企業。典型案例包括DVD、機頂盒,以及最近發生MP3 CEBIT案和LG在美國起訴TCL侵犯其數字電視專利等。
這是國外專利慣用的伎倆,一般在中國企業還沒有足夠強大時,他們對自己的專利被使用視而不見、態度曖昧,他們絕不會主動聯絡你或通知你有關其專利被使用的問題,等到企業壯大以后,他們會選擇適當的時機打得你措手不及。
“在機頂盒遇到的專利問題上,MPEG-LA采用的就是最常用的‘放水養魚’。”天柏集團董事長呂品這樣說。
據呂品介紹,國內機頂盒企業是按照國家制定的廣電標準生產的。“廣電標準在定標時,MPEG-LA并沒有提出專利許可費用的事情,如果它當時就提出來,我們就可能會考慮使用其他標準。現在我們的企業做起來了,它卻跳出來說我們侵權了,要收費。”
呂品告訴記者,這種“放水養魚”的手法,不到專利權人出面,企業很難發現自己侵權。而專利權人出面時,往往索要高額的專利費用,并會追加歷史費用,打得企業措手不及。
論“包”不論“個”
國外一些大企業會成立一些技術聯盟,把針對某一領域的相關技術集中到一起,形成專利池。這些專利池的專利數量可多達上千、上萬條,而其他企業只要侵犯了其中一項或幾項,就要向他們支付整個專利池的“打包費用”。典型案例是飛利浦訴中國企業侵犯其DVD專利案。
據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張平介紹,飛利浦當時提交給中國企業的專利清單多達幾十頁紙,有近千條,并限定中國企業在兩周內做出答復,否則就訴諸法律,“這完全是不講道理,我只翻了翻前面十幾頁,就發現這里面很大一部分專利是和我們企業無關的; 還有些專利是無效專利,有的是還沒注冊,有的是根本就不可能批的技術。真正有效的,可能也就十幾個。”
盡管以張平為首的5位中國知識產權界教授聯合起來訴飛利浦一項DVD專利無效獲得成功,但是飛利浦卻強調,一項專利無效“并不影響其專利池的收費額度”,并且聲明不存在返還以往所收專利費問題。
敲山震虎
挑選一個領域中實力最強大的企業訴其侵權,令其官司纏身,制造極大影響力,以打擊同領域其他企業向外擴張的信心。典型案例是思科訴華為案。
2003年1月23日,思科訴華為侵犯其知識產權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認為,思科起訴華為,并不是真正想跟華為在法庭上“分出對錯”,而是想借此事打擊華為海外拓展的信心,同時對中國其他電信企業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因為當時華為的高端路由器與交換機等數據通信產品,已在德、俄、泰、韓等40多個國家的多個行業內得到應用,思科發現,華為已經成為全球除自己之外惟一能提供從低端到高端的全系列路由器和交換機解決方案的公司,而且其產品售價平均低于思科同類產品20%,這才是思科不能容忍的。”一位業內人士評論說,思科對華為的訴訟,“只不過是兩家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扼制與反扼制”的一種角斗。
弱處入手
揀行業里實力較差的企業入手,先訴其侵權,而對實力更強的企業的侵權行為暫不做主張。這在DVD案例中也有體現。
國外企業這樣做的目的,是分化行業集體力量,“弱勢企業比較容易攻破,在它認可侵犯專利以后再對實力更強的企業進行申訴就會比較容易取證。”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津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