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
對于曾經“結怨”的老對手華為,思科已經不再充滿敵意,因為現在的思科已經有實力把更多的精力從華為身上轉移到與“新對手”微軟、Google等爭奪新興市場上。也許是受思科擴張成功的“刺激”,華為似乎也要沿著思科的方向走。
li_yunjie@ccw.com .cn
華為與3Com的“分分合合”與股權糾葛,都與思科有關。當初華為結盟3Com成立合資公司H3C,源于華為與思科的知識產權官司,而現在華為聯手貝恩資本收購3Com,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任正非繞不開的“思科情結”。
2003年1月的思科狀告華為侵犯知識產權案最終以和解收場,華為退而與思科的“老鄉”3Com成立合資公司H3C,以期“曲線”拓展國際市場。而該官司發生的背景是,處于業績谷底時期的思科正受到來自華為的威脅。那時,華為一度被媒體稱為“錢伯斯的噩夢”;而現在,可以說思科已經擺脫了華為帶來的“夢魘”。
從業績上看,現在思科徹底走出低迷期,連續8個季度財報飄紅。2007財年思科的營收達到349億美元,比2003年思科、華為知識產權官司時已翻了一番。
從產品和戰略布局上看,思科及時轉變,在網絡設備的“紅?!敝虚_辟了自己的“藍海”,如思科的網絡視頻產品“網真”(TelePresence),因為YouTube等視頻網站興起而大紅,其他包括網絡安全、無線網絡、VOIP等新興業務都增長迅猛。思科正致力于從一家網絡設備公司變成以消費者、以服務為中心的公司。而且,思科夢想有網絡的地方就有思科,以前,它的產品深藏在大企業機房里;現在,它開始進攻小公司,踏進家庭。
可以說,思科當初轉型求變,一方面是華爾街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華為等對手的逼迫。而現在,對于曾經“結怨”的老對手華為,思科已經不再充滿敵意,現在的思科有實力把更多精力從“老對手”華為身上轉移到怎樣與“新對手”微軟、Google,D-Link等爭奪新興市場上。
如今思科和華為的業務和戰略重心開始分化。從兩公司的“關鍵詞”上可見一斑?,F在思科提得最多的是統一通信、網真等“新名詞”,而華為的關鍵詞還是“海外”(主要還是第三世界)、“電信中單”等“老詞匯”。
相比思科,華為的業務重心還集中在電信網上,電信之外的業務擴張不夠。盡管華為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尤其是海外市場(65%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但主要是第三世界國家市場,進一步國際化挑戰越來越大。
思科的勢頭,敏銳的任正非不會看不到。而且在ICT融合的大勢下,阿爾卡特等電信設備巨頭們已經把目光轉向行業企業網絡市場,加速從電信設備商向電信/IT方案供應商的轉變,與此同時,微軟等IT公司也向電信行業滲透。而華為的電信味道還太濃,向IT融合方面滲透不夠快?,F在華為收購3Com,正是基于這樣的市場背景。既是受思科擴張成功的“刺激”,也是順應電信與IT融合的大勢,華為要擴充業務,加速向ICT融合方向轉型和擴張。
3Com在企業級市場有深厚的積累,尤其在存儲和安全方面能為華為提供有效的補充。借此華為不僅可以完善和擴充自己的產品線,還可以得到3Com背后的全球渠道——這可為華為重新進入北美市場鋪路。
在電信設備業整合加速的形勢上,華為不能“孤身作戰”,華為要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加快腳步,華為要追思科,路還很遠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