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的計算非常困難,更好的方法是將注意力集中到那些能夠被估算的環境指標。
經濟學家們很喜歡衡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包括商品和服務),因為這個概念十分直接,比較容易進行計算和橫向、縱向比較。但是GDP無法衡量耗盡有限資源以及環境破壞的代價,這兩者都會危及未來的GD P增長。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和環境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別的方式,或者對GDP進行修正來解決這個問題。“法寶”就是“綠色GDP”。
這一概念就是在經濟增長中引入環境成本的因素,即扣除生產某些商品和勞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成本。在理論上,綠色GDP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遵循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軌跡。在中國這一指標更具現實意義:如果通過綠色GDP指標來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績,將鼓勵他們進一步保護當地環境。由于當前衡量地方政府的主要標準仍舊是經濟增長類指標,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在保護當地環境方面做得并不夠。
2006年9月,中國發表了第一份凝結著“綠色會計”努力的報告,這在中國的統計森林中,就仿佛點點新綠。這份報告是中國國家統計局(NBS)和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SEPA)兩年工作的結晶。高層給予這一工作很大支持,他們越來越頻繁地提到“可持續發展”一詞——許多環境學家們將這個概念解釋為“不損害自然資源價值的經濟增長”。
但7月中旬有報道稱,中國可能今年不編制類似的指標。這并不是因為計算環境成本不重要,相反,這絕對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原因在于綠色GDP的計算非常困難,因此得出的數字并不可用。我們在了解中國經濟增長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時,需要既準確又可用的衡量方法。
即便是在成熟經濟體,例如挪威和美國,也發現計算綠色GDP是不可能的,即便能計算出來可用性也很差。這其中的問題有很多:煤炭可以很容易進行標價,因為人們會購買它,但是如何給干凈的空氣標價?如何估算一片還未經砍伐的森林的價值?如何計算對地下水、人類健康、生態系統的破壞?如何為噪音污染標價?如果一艘油輪在海上傾覆,里面的油發生泄漏,需要花費100萬美元來進行清潔,這應該算進GDP(相當于提供了服務,而且也由此帶來了工作機會),還是應該從中扣除(因為帶來了環境損害)?綠色GDP需要準確地為這些問題提供前后一致的答案。
在去年中國第一次嘗試計算綠色GDP時,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并沒有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他們沒有估算對中國生態系統的損害或者資源(土地、礦產、森林、水和魚)枯竭可能帶來的問題。他們計算的是污染排放,也僅僅限于20類污染中的10類。簡而言之,他們測算的只是中國環境問題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更好的方法是將注意力集中到我們所能估算的那些方面。例如,在挪威,通過跟蹤一系列各式各樣的指標,例如海岸線和淡水的生態系統。中國也正在這些方面有所嘗試。在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規劃中,設定了一系列領域的目標:能源效率、水消耗、空氣污染排放、水質、耕地保護等等。還可能再增加以下新內容:為江河和湖泊設定水質指標,為電廠設定硫化物過濾裝置的安裝和啟動比例,致力于實現本地垃圾的再循環等等。
監測是一方面的問題,執行當然是另一方面的問題。當前,省級和市級甚至縣級的環保局(以及它們的環境監測中心)基本上都在當地政府的框架下運行。所以,當地這些環保局的負責人在面臨委任、預算和升遷的問題時,都要直接受到當地領導的影響,因此,他們在執法過程中必然要受到當地利益的左右。這種局面需要馬上改變,將環保局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這項舉措的第一步已經開始,即建立五個區域環保局。但有消息你,他們仍舊是受地方管轄的。環保局在控制投資項目方面的管理效率逐步提升,但是他們還能夠有更多作為,也應該有更多作為。
(作者為渣打銀行駐上海的資深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