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市人士可能對前兩年“韓流”咄咄逼人的氣勢至今記憶猶新,伊蘭特、賽拉圖攻勢如潮,索納塔、遠艦步步為營,北京現代一度沖進銷量排行榜第四名。但進入2007年,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這兩家韓系合資汽車企業似乎同時“熄火”,銷量排名逐月下滑,當伊蘭特的月銷量跌破1萬輛大關之后,北京現代面臨被甩出前十名的危險;而在將新千里馬Rio更名為瑞歐也無濟于事之后,東風悅達起亞已經聽不任何動靜了。
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原來那些鼓吹“北京現代神話”“韓流來襲”的媒體、專家們見此情形,紛紛掉轉槍口,對韓系車口誅筆伐,認為韓系車迎來了“寒流”。有意思的是,媒體槍口無一例外地對準了韓國現代在中國組建的零部件供應體──摩比斯(MOBIS),理由是它壟斷了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導致國產的韓系車成本居高不下,合資企業沒賺到錢,而韓國現代卻通過摩比斯賺得盆盈缽滿。一句話,韓國現代有轉移利潤的嫌疑,連東風悅達起亞董事長胡友林都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仍抱著目前韓系零部件采購體系不放,對我們來說將是死路一條。”
以降低成本作為自救的突破口,這已經成為業界包括韓國現代高層的共識。大家都認為,韓系車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但隨著其他競爭對手紛紛降價,韓系車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才導致現在的尷尬局面。因此,只要國內的這兩家韓系合資企業打破零部件壟斷,實行全球采購,降低制造成本,韓系車才能恢復價格優勢,再演銷量神話。
在此背景下,韓國現代終于做出讓步,同意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由原來的“戰略采購”逐漸轉變為“自主采購”,也就是說,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可以不采購摩比斯的零部件。作為自救第二招,這兩家合資企業開始大規模建設新的工廠,希望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真的能治韓系車的病嗎?我認為這是很天真的想法。不錯,成本是所有汽車生產企業的生命線,當年“成本殺手”卡洛斯·戈恩就是靠砍成本這一招挽救瀕臨倒閉的日產汽車公司的,何況韓系車的零部件采購成本還那么高,砍成本總比不砍效果要好得多。但我始終認為,砍成本只能治標,治不了本,對韓系車來說,要治本,只能在品牌上多下工夫。
一講到品牌,許多人會說:品牌是萬金油,放在什么商品上都可以,別拿這個糊弄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汽車不同于普通商品,它是一個具有炫耀性的大件消費品,品牌對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隨著車價的走高也越來越大。隨便舉一個例子:為什么血統相同、配置相近的凱越比伊蘭特貴一萬元?不用說,消費者認為別克品牌比現代品牌值錢,雖然在美國,別克品牌不見得比現代品牌強多少。還有,為什么凱美瑞上市一年多了,還能繼續上演排隊加價的神話?不在于凱美瑞的性能配置有多好,關鍵在于中國消費者對豐田品牌有一種近乎迷信的認可。
從中國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層次上看,德系車永遠處于最高層,因為有奔馳、寶馬、奧迪的緣故;美系車和日系車跟隨其后,緊接著就是韓系車,最后才是自主品牌。
按照這個思路去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韓系車痛苦的根源其實是自己造成的:前些年韓系車高舉性價比大旗,頻繁降價,每一次降價固然會讓銷量產生電子脈沖式的增長,但降價的次數多了,這種脈沖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更大的惡果在于,每一次降價,對品牌都是一次巨大的傷害。久而久之,消費者就會認為“韓國車便宜”,走進展廳的每一位客戶,不是沖著現代、起亞的品牌去的,而是沖著伊蘭特、賽拉圖的價格去的。
當韓系車的品牌價值大跌之后,它就滑到了自主品牌的層級,對手變成了奇瑞、吉利、比亞迪、中華。這個層級的消費者也很現實,既然韓系車的品牌價值和自主品牌差不多,那還不如買更便宜的奇瑞、中華。所以,今年奇瑞A5、中華駿捷、比亞迪F3等車型賣得很火,它們實在要感謝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
現在,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憋足了一口氣,要大力削減成本,企圖重獲性價比優勢。我相信韓國人的成本控制能力比日本人更厲害,但我更相信中國人的成本控制能力:奇瑞、吉利能將車價拉低到只有兩三萬元,比亞迪F3的價格只有花冠的一半。韓國人能做到這一點嗎?想與中國人拼成本,韓國人顯然不是對手。
所以,我認為韓系車要想在中國翻身,必須治標又治本,要在砍成本的同時,重塑品牌美譽度。建議韓國現代向它的同胞三星學習。上個世紀90年代,三星瀕臨破產,但10年后,三星手機、數碼產品風行全球,品牌形象幾乎和索尼、諾基亞平起平坐,其成功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順應了電子產品數碼化的潮流,加快產品創新速度;二是為品牌注入年輕、時尚、科技元素,品牌值錢了,自然就不需要打價格戰了。
我最后要說的就是,國內自主汽車品牌也要從韓系車身上吸取教訓:價格戰對品牌是有傷害的,一味打價格戰的企業,終究走不遠。
(本文作者為廣州南菱汽車集團副總裁,曾任《羊城晚報·汽車周刊》主編)